近日,大三学生傅同学在AI的辅助下,仅用一周时间便完成了一篇7000字的结课报告,效率显著提升,比以往至少节省了一半的时间。这一案例经澎湃新闻报道后,引发了社会对于高校学生使用AI工具完成学业任务的广泛讨论。
据报道,不少大学生在期末作业中大量使用GPT等AI工具,从论文润色、数据分析到创意构思,AI几乎可以全程参与。这极大地提高了作业的生产效率,使得原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任务得以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然而,当AI成为作业的“主角”,学生的原创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却受到质疑。许多教师发现,学生的作业虽然语言流畅、结构完整,但往往缺乏个人见解和创意思维,甚至出现了数据来源不权威、内容空洞无物等问题。
AI技术的使用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便捷与高效,也潜藏着隐患与风险。首先,从正面效应来看,AI技术的融入无疑为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傅雪的经历生动展示了AI在资料整合、文本生成等方面的强大能力,极大地缩短了学习周期,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投入深度思考和实践中。这一趋势反映出技术进步对教育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拓宽学习资源的获取渠道。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导致其失去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精神,进而影响其未来的学术发展和职业竞争力。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或技能。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技术,避免过度依赖,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校纷纷开始探索AI技术的应用边界,并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措施。例如,复旦大学率先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提出了禁止使用AI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要求,对AI工具的使用作出了详细规范。这些举措旨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技术,保持学术诚信和原创性。
然而,仅仅依靠规范和禁令是不够的。高校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学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强化导师指导职责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文献检索、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教师也应积极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总之,大学生期末作业充满AI味的现象既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在新时代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只有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技术,加强学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赵静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