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怎么送,才最暖心?

2024年12月26日11:46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部署会议,启动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工会送温暖行动”,时间自即日起至2025年2月12日。全总将组成慰问组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入基层一线、职工家庭送温暖。各级工会将加大力度,广泛走访慰问,推动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AI图片

“送温暖”一直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正能量,特别是临近春节,送温暖也被各部门或各单位当作一项常规性工作来开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免有一些负能量信息所缠绕。如有的送大米、面粉、食用油的,也有送棉衣、棉被、慰问金的,还有的领导在送温暖时,只关注献爱心的过程,无所顾忌地拍照留影,完全忽视了受助者的感受与尊严,本来好心好意,却适得其反,遭到受助者的反感。媒体就曾经报道过,一位受助者因为要拍照而被当面拒绝,可见在帮助他人送爱心时,相互尊重极为重要。

施恩不求回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送温暖是一种扶危济困的形式,也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大好事,困难群众很需要,可难的是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因为不同的人群需要的帮助是不一样的,“不是简单的送衣服、送被子、送粮油就能解决的”。几百元慰问金、几袋大米、几桶食用油固然能解燃眉,但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来说,谋求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学好一门实用技术、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无疑更重要。

列夫·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们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中,面对的具体困难也各不相同,基于群众实际困难,送温暖好比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只有在精准了解贫困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杜绝“锦上添花”,做到“雪中送炭”;才能杜绝千篇一律,坚持问需于民,把准“所需”脉搏;杜绝“一阵风”现象,坚持细水长流。

“被温暖”的群众少了,“秀温暖”的场面自然也就没了。基于此,各地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细化行动举措,分类建立帮扶措施台账,按户施策、按需救助,坚决做到“送”“需”对路,不搞“一刀切”。尤其是对个别户多种困难叠加,要会同基层工会帮扶干部共同协商,确定“个性化”救助方案。过去,不少地方在送温暖活动中,只满足于形式,拍电视、拍照片,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而不注重真心实意去为困难群众着想,做到用心去问候、用心去倾听、用心去帮助。甚至有的连困难群众的板凳都没捂热,便起身走了;有的地方还专门为领导安排善讲好话、善于表达感激之情的困难群众,有意避开爱提意见、发牢骚的群众,造成领导每次送温暖,还是那么几个“老面孔”,而把平素不善于叫苦、老实巴交的群众搁在一边,导致“冷面孔”“冷灶”越来越冷,“热灶”“越暖越热”现象比较突出。久而久之,群众一看送温暖就相互攀比,甚至于争当困难户。

“温暖”怎么送,才最暖心?一方面,送温暖要从民生所需出发,体现“身入群众”到“心入群众”的转变;另一方面,还要整合资源,实现“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的转变。此外,更要注重效果,实现“授人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只有对受助对象进行跟踪了解,最好将困难帮扶转化为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通过送政策、送法规、送法规、送科技、送岗位、送服务,把“温暖”送到实处,才能让困难群众真正感受到浓浓的暖意,才能赢得群众的欢迎和认可,也才能让贫困群众坚定脱贫致富信心和决心,以辛勤的汗水、默默地耕耘创造幸福新生活。(朱波)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