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2024年已近尾声。十二月末,各大平台、APP推出的“年度报告”如潮水般涌来:音乐平台的年度听歌报告、阅读平台的年度读书报告、运动APP的年度运动报告,甚至是外卖平台的年度“吃饭”报告……在年末浏览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时,我们总能看见“年度总结”的身影,也总在期待着收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年度总结报告”。年度报告究竟为何如此深受大家喜爱?
在快节奏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生活中,年度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确定性与秩序感。生活里,人们每日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事务和变化无常的境遇,而年度报告以一种规整、简洁的方式,将过去一年看似零散的平台活动归纳总结,用清晰的图表、数据和文字串联起时间的脉络,使人们能够迅速抓住过去一年的关键节点和主要经历;这仿佛为动荡的生活之舟抛下了稳固的锚,让我们在快速的回顾中抓取那些残存的渺小记忆,感到安心与踏实。
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的理论强调了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重要性,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动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一份份“年度报告”,便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自我认知需求。年度报告就像是一面镜子,通过梳理过去一年网络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数据,将个人在特定领域的经历和成果具象化呈现,让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与兴趣偏好,感受到自己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留下的独特“痕迹”,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价值确认。
社交属性也是年度报告广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人们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年度报告,并且已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社交方式。我们希望分享自己个性化的报告内容,如“全年听了X首小众歌曲,打败了X%的用户”,希望从中塑造立体独特的个人形象,展示自己的兴趣品味、生活态度以及在某个领域的“专业度”,进而在社交互动中引发共鸣、找到同好,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满足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连接与归属感需求。
此外,年度报告中的情感化设计也功不可没。随着年度报告在近年来越来越“热”,平台在做报告时往往不只是冰冷的数据罗列,而是融入了多种情感元素,在文案、页面交互设计方面都下足功夫,希望引发用户的共鸣与分享欲。比如,音乐平台会根据听众在特殊日子的听歌记录搭配上走心的文案,勾起听众的回忆,使其在理性的数据回顾中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这种情感触动让人们对年度报告多了一份难以割舍的眷恋,仿佛它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承载着个人年度记忆与情感的珍贵纪念册。
“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网民中掀起热潮,是因为其精准地击中了人们在自我认知、心理慰藉、社交互动以及情感需求等多方面的“痛点”。它不仅是数字时代的产物,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在复杂世界中寻求自我、秩序与情感寄托的内心渴望,也为平台与用户之间构建起了一种独特而紧密的情感纽带。在岁末年初之际,打开一份专属于自己的“年度报告”,为生活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与温情。(郑州大学 冯雨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