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复旦教授梁永安在《因你而异》节目中提出观点“年轻人不应抱怨而应积极寻求建设性解决方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梁教授指出“活着”时代即将过去,“活法”时代已经到来,这一转变要求年轻人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从多个维度来看,这一呼吁既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也需要我们辩证地理解和对待。
从正面来看,梁教授的观点无疑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抱怨能够保持一颗向上的心,避免陷入消极情绪的泥潭。积极的心态是面对困难和挑战的重要动力,能够激发年轻人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提升能力、积累经验和知识上,是让年轻人改变现状、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然而,面对两极分化的评论,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梁教授的观点。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确实会面临诸多压力以及不公平现象,适当的抱怨可以作为一种情绪的宣泄和表达。央视网曾指出:“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专家”,完全禁止抱怨可能会让年轻人的情绪得不到合理的释放,“教授站着说话不腰疼”“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网民风气其实反映的是年轻人对社会的某种期望。长期压抑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年轻人的情绪表达,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开放的倾诉环境。
同时,年轻人的抱怨有时也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近年高学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大学毕业生的基数过于庞大。“抱怨只会让事情更糟糕”的道理年轻人都懂,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们不抱怨,而不重视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可能会导致这些问题被忽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改善。因此,我们应该倾听年轻人的声音,关注他们反映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
年轻人需要的不是“不要抱怨”的呼吁,而是“对问题的不满”能够被看见。只有允许“抱怨”,接纳“抱怨”,年轻人才更有可能对社会权力结构进行批判性反思。正所谓新科技的发明,是因为有人抱怨旧技术的不便利;新制度的产生,是因为有人抱怨旧制度的不合理。“抱怨”就是激发人们改造世界能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意志消沉的问题也不在于年轻人是否抱怨本身,而在于抱怨能否转变为改造的斗志。不论是“问题抗争”还是“批判反思”, 都是在为真正的变革积蓄力量,都将最终有助于社会、历史的进步。
综上所述,复旦教授梁永安的呼吁固有其道理,但我们更应该鼓励年轻人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良好的教育资源、公平的就业机会、合理的社会福利等,都是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减少抱怨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能够积极、健康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年轻人“对现实的失望”才能化作“对生活的勇气”,社会才能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山东大学 黃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