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河南省郑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郑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在校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管理的决定》,即日起,全市中小学校要严格限制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学校,除教学必需外,禁止带入课堂。这也是全国首个就中小学生手机管理作出的决定。
眼下,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对于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好与坏,也是各说各有理,赞同者认为学生带手机便于与家长联系,便于查阅资料而利于学习。而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带手机会导致沉迷游戏而影响学习,甚至影响视力,不利于身心健康。
笔者以为,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则是“弊大于利”。众所周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整天沉迷于手机,甚至连课堂里也沉迷其中,那可不是一个学生应有的样子。
此次,郑州以“立法”形式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这无疑及时而必要。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保护视力,还是防沉迷,以及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对于家长和学校而言,一直困扰的中小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的疏解。
但笔者以为,“立法”禁止带手机进校园还远远不够,更需家校合力,齐抓共管。
首先,学校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健全一套严格的手机管理规章制度,对违规把手机带入校园的,该没收手机的要没收手机,该纪律处分的要纪律处分,绝不能听任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成为一道无解难题。另一方面,学校应邀请公安部门、人民法院等法律部门以讲座或图片展示等方式予以必要的普法宣传和教育,让每一位学生知晓擅自带手机进校园是一种违规行为,从而倒逼学生自觉做到不带手机进校园。
其次,家长要引导教育。一方面,家长要担负起监管的主体责任,既要向孩子讲明违规带手机进校园的法律后果,又要阻止孩子偷摸把手机带入校园。另一方面,家长要对孩子加强引导教育,既要对孩子使用手机的场所、时段、时长、频率、内容、功能、权限等事项,予以必要的规制,又要教育孩子在学校要以学习为重,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切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其三,家校也要堵疏结合。众所周知,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如果让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太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和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与信息化时代更好地相处,既要学会合理适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又要学会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远离低俗短视频、涉黄网络小说等不良信息,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治理孩子沉迷手机,不能光靠学校和家长,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让孩子在信息化时代里不沉迷于手机,不成为“掉进手机里的孩子”,这无疑值得各方深思。(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廖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