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党员队伍,最为关键。“乡选村培”,精准滴灌,为推动队伍“拓源提质”注入源泉动力,绘就农村发展坚实底色。
拓宽源头活水,打破农村党员发展“瓶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往,农村党员发展受困于视野局限、人员外流等因素,新鲜血液补给不足。“乡选”则打开视野,立足乡村本土,挖掘那些技能傍身的能人贤士。明确班子成员分包联系,会同村党组织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登门”,从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发现优秀人才,优先纳入发展党员后备库,作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在乡镇这一“人才蓄水池”中汇聚,经筛选后步入党员队伍行列,犹如一汩汩清泉涌入,激活了农村党组织的“一池春水”,让党员队伍结构焕然一新。
深耕成长土壤,淬炼过硬“成色”。“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农村是党员成长的天然“练兵场”,“村培”紧扣乡村实际需求,因材施教、精雕细琢。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培养对象“量体裁衣”;整合科技等部门资源,创设“流动党校”“田间课堂”等实景课堂;通过“送学下乡”“大比武”等方式,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理论学习的“课堂”到为民服务的“一线”,在琐碎村务、民生实事中全方位磨砺党员意志、提升能力,让农村党员真正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找得到”的主心骨,从而挺起乡村发展的脊梁。
协同发力,做好“管”“用”文章。“乡选村培”之路需精心“呵护”、持续“修缮”。其中,乡镇选拔要精准识别,既重才干,更察品德,为农村党员队伍把好“入口关”;村级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动态优化、更新培训内容,让党员成长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搭建实践锻炼平台,通过量身定岗、主动领岗、公示明岗,将培养对象放到“五星”支部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线“墩苗”历练,通过交任务、压担子,实现从“要我做什么”到“我能做什么”的转变,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历练中提高能力、在服务中蓄力成长。
“乡选村培”机制长效运行,激活了村级后备力量源头活水,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助力农村党员队伍以先锋之姿,擎起乡村振兴大旗,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