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用的垃圾袋、一次性奶茶杯和吸管、快餐用具,还有农用覆地膜等,都是生物降解新材料改性制作。”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的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玉米粒加工成聚乳酸生物可降解材料,并将其改性制作成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最终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形成生态循环,以“绿色循环”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20世纪60年代,塑料袋刚被发明出来时,因为可替代需要大量砍伐森林制成的纸袋,且价格低廉,又方便了人们生活,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认识的提高,尤其是其对生态环境会造成持久伤害,有不少媒体和专家又把塑料袋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其实,塑料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塑料使用之后如何科学处置上出了问题。据了解,一个塑料袋从生产车间运送出来,流转商场、田间地头、单位家庭的垃圾桶等不同地点,但这可能并不是它的最终宿命,或许还会流入海洋,被海洋生物所误食。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科学处理,微塑料污染覆盖了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面到大海深处的角落,对生态环境造成持久伤害。更值得警惕的是,微塑料通过食物链、通过海产品和食盐等,走上了我们的餐桌,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进而影响我们的健康。
面对日益严重“白色污染”(据行业调研显示,全球每年使用塑料袋约1万亿个、塑料瓶约2000亿个),近些年来,国际社会纷纷开展“限塑”甚至“禁塑”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作为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的一员,正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防治“白色污染”。其中,生物降解塑料的使用就是重要的一环。如报道中的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涵盖了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和横向相关企业,不仅取得超50项国家专利,其聚乳酸可降解材料产业研究更是成为金丹科技的创新引擎。无独有偶,在这场“塑料之战”中,国内有团队还研发出了在透气性、耐热性、拉伸强度、阻隔性、降解可控性均显著增强的可降解材料,在外观上进行了绿色化设计。如通过科技攻关,可利用竹粉、秸秆、甘蔗渣等废弃生物质,实现天然颜色,使得产品包装向绿色化、环保化的方向转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科学家们预判,未来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将远远超过信息技术,在这个已“鸣枪起跑”的生物经济“新赛道”上,期待有更多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加强合作攻关,采用新设计理念并按照特定目标改造的合成生物,在解决人类食品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医疗健康等各方面的问题上,持续用“绿色科技”不断破解“白色污染”难题,加速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