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人民非遗,人民共享

2025年01月02日10:45

来源:大河网

“两千年很短,不过麦子熟了两千次。”两千年很长,无数人杰诞生于历史长河当中,无数技艺诞生于人民智慧当中。传承非遗,是提高文化自信一把“金钥匙”,但如何传承?怎么在新时代传承下去?是一个重要命题。

当前,在市场环境和疫情等因素冲击下,人们消费投资趋向保守,曾经备受追捧的贺兰砚雕、玉石绣品等“阳春白雪”式非遗现在门庭冷落。再加上非遗往往培养周期长,看起来市场就业前景并不好,非遗补贴也偏低,导致许多非遗技术缺乏传承人,没有学徒。一些非遗由于精工细作、制作周期长且存在独特性,故而无法简单投入工厂量产,也缺乏现场观赏性。种种原因,导致非遗传承之路充满荆棘坎坷。

枣阳粗布制造的创新性发展、苏州非遗的影视化传播、天津非遗展览馆为我们呈现了多种非遗传承路子。

一是接轨时代,创新产业发展。政府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对接时代,走好发展道路。将非遗技艺转化为现代工艺品牌,加入现代元素,赋予新的经济价值,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开办传习所、培训基地等,扩大非遗传承范围,提供就业致富的岗位。

二是借助媒介,拓宽宣传渠道。将古老非遗艺术与现代的光影技术结合,应用纪录片、微电影、短视频等呈现形式,通过AR、VR等技术手段,以组合图板、实物展陈、视频播放、活态演示嵌入等现代科技,运用声光电等表现形式,在三微一端一网一平台一抖一号等传播载体上加强宣传,扩大非遗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

三是资源集约,畅通传承方式。建设展览馆、传承馆等,将区域内非遗技术和非遗传承人集中起来,实现资源集约,定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针对儿童、学生、妇女等开展针对性的传承方式,拉近群众与非遗的距离,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非遗是人类的瑰宝。”非遗传承之路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本地非遗发展实际和每种非遗的独特文化历史和制作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归根结底是依靠人民的力量,由人民传播,由人民受益,这是数千年来非遗的真正传承之路,也是新时代非遗传承的“指南针”。(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灿)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