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弹性退休,在多元需求中寻求平衡

2025年01月03日15:16

来源:大河网

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正式落地,为我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弹性退休制度蕴含的诸多考量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而从保障劳动者权益这一角度来看,它无疑是在复杂的社会需求中寻找到了精妙的平衡。

弹性退休制度的核心亮点,在于赋予职工更多退休选择权。以往刚性的退休年龄,职工几乎没有自主调整空间。如今,《暂行办法》允许职工在一定范围内弹性提前或延迟退休,将退休年龄拓展为弹性区间。这一改变,充分尊重了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对于那些身体状况欠佳、难以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职工,弹性提前退休为他们提供了“缓冲带”,使其能在法定退休年龄前,根据自身情况适时卸下工作重担,享受晚年生活。比如,一些从事体力劳动多年,身体损耗较大的职工,便可以提前退休调养身体。而对于精力充沛、热爱工作或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职工,弹性延迟退休则为他们提供了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像部分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所在领域意义重大,延迟退休能让他们继续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弹性延迟退休方面,制度设计同样将劳动者权益保障放在重要位置。规定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才可弹性延迟退休,且双方需提前1个月以书面形式明确延迟退休时间等事项,其间协商一致还可终止弹性延迟退休并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这一系列规定,避免了用人单位单方面强制职工延迟退休的情况发生,充分保障了劳动者的意愿表达权和自主决定权。同时,也让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都有明确的预期,减少因退休时间变动可能产生的纠纷和不确定性。

从企业角度看,弹性退休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职工提前3个月书面告知单位弹性提前退休,以及单位与职工提前1个月书面明确弹性延迟退休事项,这一规定虽给企业在人员安排上预留了一定时间,但仍需企业提升人力资源规划的前瞻性与灵活性。企业需提前布局,做好人才储备与接替计划,以应对员工退休节奏的变化。另一方面,弹性退休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对于核心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协商延迟退休,留住关键力量,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例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他们的经验对企业技术研发至关重要,弹性延迟退休能让企业继续受益于他们的专业能力。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需关注一些潜在问题。对于选择弹性提前退休的职工,养老金待遇问题备受关注。虽然《暂行办法》明确了要达到所选择退休时间对应年份最低缴费年限,但提前退休可能导致养老金缴纳金额相对减少,进而影响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确保提前退休职工的权益得到合理保障。同时,对于弹性延迟退休,要防止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过度引导职工延迟退休,损害职工权益。因此,在保障企业用人灵活性的同时,必须强化监管,确保双方协商在公平、公正的框架内进行。

弹性退休制度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举措,在满足职工多元需求与保障企业发展间寻求平衡。只有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加强监管,才能让这一制度真正落地生根,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忠德)

责编:王双飞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