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买的裤子改裤腿、更换磨损的电动自行车轮胎、配备用钥匙……新年伊始,各类生活焕新需求增加,从事“小修小补”的手艺人们也忙碌了起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街道越来越干净整洁,小区环境越来越优美舒适,街头巷尾“小修小补”摊点也越来越少,有的地方甚至是销声匿迹。这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车胎破了,得拎着自行车满街找人补;伞坏了,满大街找修伞的师傅;鞋破了,提着烂鞋,四处打听修鞋摊位……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确实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给“小修小补”留一席之地,这的确很有必要。
城市承载着万千市民的繁忙生活,无论高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同样需要面临“针头线脑”“小修小补”等民生需求。“小修小补”关乎千家万户,日常生活少不了。过去,经营者为了节约费用,减少支出,大多将摊位摆在路边街角,或是四处“游走”,虽然方便居民生活,但有时也给其他人带来困扰。城市治理者变堵为疏,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给“小修小补”留一席之地,这不但满足了市民的民生诉求,也让老手艺人们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场所,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温度。
“小修小补”是烟火,也是民生。它一端连着千家万户,是节约美德的传承;另一端连着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挥着推动便利消费、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以及服务保障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功能。城市治理者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一方面要做好相关规划设计,让传统的“小修小补”成为城市商业有机组成,融入城市生活的“肌理”之中;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完善店铺经营场所的“硬件”保障,让城市“小修小补”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人间烟火气,最抚世人心。小商小贩是催旺城市“烟火气”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座城市留在市民心中最传统的记忆。各地各部门精准施策,给烟火气“安家”,让小商小贩在城市有一席之地,切实满足市民的“小”需求,无疑就是为群众幸福“加码”,让群众生活更便利、更舒适。(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