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地震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仅在1月2日这天7小时之内发生了两次4级以上地震。
地震发生后,人心惶惶,此时各种地震谣言更是纷至沓来,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令人揪心的是,在地震发生后,很快各种地震谣言就如洪水般涌来,给人们原本就因地震而受影响的生活又添了诸多乱象,这不得不让我们警醒:谨防地震谣言成为另一种 “次生灾害”。
通常情况下,每每稍大一点的地震发生后还会发生余震,引起一些基础不牢的房屋倒塌,甚至是山体滑坡、崩塌,这种现象被称为次生灾害。次生灾害也是一种破坏力大的自然灾害,必须严加防范。
地震本就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它突如其来,让人们的生命财产面临威胁,让生活陷入不安与动荡。而地震谣言,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趁虚而入,其危害程度不容小觑。一方面,谣言会加剧人们内心的恐慌情绪。当人们刚经历地震的惊吓,正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时,那些毫无根据的诸如“还会有更大地震来袭”“某地即将塌陷” 等谣言,就像一颗颗炸弹,把人们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一点镇定又炸得粉碎,让大家陷入极度的恐惧中,无法正常地去安排生活、投入工作或是安心学习。老人们可能会因此食不下咽、夜不能寐,陷入恐慌中,孩子们也会被吓得哭闹不止,整个社会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乱。
另一方面,地震谣言还会阻碍抗震救灾等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专业的救援队伍、医护人员等本应全身心地投入灾情排查、救助当中,可一旦谣言散布开来,他们可能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辟谣、去安抚群众,分散了原本就紧张的人力、物力资源,使得救援工作不能高效进行,影响了对真正需要帮助的受灾群众的及时援助。
同时,谣言的传播也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当下,一条不实的地震谣言可以瞬间传遍大街小巷,引发人们的盲目跟风和无端猜测,破坏了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群体性事件,让原本团结一心应对地震灾害的良好局面被打破。
要想遏制地震谣言这种“次生灾害”,需要多方发力。官方部门应当在第一时间通过权威渠道,如电视、广播、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等,及时、准确地发布地震相关信息,包括震情通报、后续是否还有余震风险等,让真实的声音跑在谣言前面。媒体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主动传播科学的地震知识和应对地震的正确方法,提高民众的甄别能力。而我们每一个普通民众,更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从自身做起,切断谣言传播的链条。
谨防地震谣言成为另一种“次生灾害”。眼下,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如何稳定社会情绪俨然已经成为一道社会必答题。地震固然可怕,但我们绝不能让地震谣言肆虐,成为另一种伤害我们的“次生灾害”,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堵死谣言传播渠道,才能让受灾地区在灾后尽快恢复平静,让受灾群众生活重回正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