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月梨到柑橘,从葡萄到芒果,原本物美价廉的国产水果悄然变身,有的商家将国产水果披上“洋马甲”,贴上“洋标贴”,从朴实无华的本土佳果,变成货架上充满异域风情的“进口珍品”。近日,多地水果市场曝出“改头换面”后的水果价格飙升现象,引发社会各界对水果市场诚信经营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元化、全球化市场的发展,进口水果逐渐成为水果市场上的新宠。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洋货”的追捧心理,将国产水果精心包装后,冒充进口水果出售。这种国产水果“洋包装”卖高价行为,实则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降低了商家和水果市场的信誉,更是对市场公平竞争营商环境的破坏,终将会为失信和违规承担代价,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事实上,在商家声称的进口水果中,有相当一部分从未出现在国家准入的进口水果名单之列。因此,商家摊位上琳琅满目、品种众多的“进口”水果,其实就是他们对国产水果的“改头换面”,无法提供进口证明和凭证。不少水果上的“进口”外包装和标签,是从电商平台购买的假“标签”。一张张价格低廉的假商标或者一个个相貌神似的假包装盒,使得国产水果“摇身一变”成为价格翻倍的进口水果。这种被披上“洋装”的水果,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难以分辨真伪,付了高价却得不到应有的品质保证。
根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农产品包装物或标识上应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联系方式等内容,消费者有权知悉其购买商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情况;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规则,经营者提供商品有欺诈行为的,应按照相关规定赔偿消费者受到的损失;我国广告法对发布虚假广告的行为有严格规定,发布虚假广告可能因此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整治无良商家将水果披上“洋装”宰客等违规行为,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经营活力,保护各方合法权益,提高市场管理效率,推动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消费者、营销商、电商平台、市场主体、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营销者要诚信经营,凭的是良心、赢的是口碑、重的是质量、要的是回头客;消费者要提高水果真假识别能力,掌握维权方式方法,勇于和善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监管部门要切实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强化执法协同,同向发力、联合行动,常态化持续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形成有效威慑;电商平台需承担商品信息审核责任,精准监测商家标识信息,对假冒进口水果采取严厉措施并建立黑名单。同时,还要完善消费者投诉快速反应机制,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
假冒进口水果现象,折射出的是营销者的诚信缺失和管理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只有有关各方各尽其责、共同努力,才能让水果市场回归诚信与公平,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地选购到真正品质优良、价格合理的水果,促进水果行业健康、有序、和谐、高质量发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