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

2025年01月08日11:46

来源:大河网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若是仔细检视会议报告,你会发现,长期持续不断强调的“紧日子”,突然消失了。这意味着,2025年会是一个财政扩表之年。

会议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并就扩大国内需求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扩大国内需求的高度重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既彰显了我们致力解决重大紧迫问题的坚定决心,也传递出下一步政策举措的发力方向。

消费,既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经济循环的终点,是人类一切投资和生产活动的终极目的,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消费不够活跃,就如同人体消化能力、吸收能力很差,食物和营养长期堵塞在肠胃、血管中,身体怎么能健康?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不是要引导人们盲目消费,更不是要造成浪费,而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过程。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握消费结构升级方向,紧紧围绕培育、融合、激活,在供给、需求和制度层面协同发力,推动服务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聚焦“培育”,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活力。有效提振服务消费,更依赖居民收入增长和收入预期改善。要持续优化“就业—收入分配—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消费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制度体系;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优化个人所得税等制度;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服务消费的金融支持。各地可发放服务消费券或消费补贴。同时,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探索实行弹性、错峰休假,让百姓有闲暇时间消费。

聚焦“融合”,创新发展提升供给质量。一方面,聚焦各群体服务消费诉求,不断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构建更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推动商业、文娱、旅游、居住服务等业态融合,依托城市商圈、智慧街区、数字门店等,设计更多线上线下融合、商文旅融合等新场景;加快国际及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推动新经济和新市场形态融合,打造顺应消费结构和品质升级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加速技术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应对劳动力短缺、服务质量不高等挑战,培育壮大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互联网+服务”改造提升传统服务消费业,

以数字化、新创意、平台化创造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体验。以品牌、标准、质量为引领,提供更多高品质服务,增强自主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聚焦“激活”,全力营造促消费新格局。积极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环境、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形成供需两端发力、政策平台“双驱动”新格局。一方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服务消费市场准入,放宽对文旅、医疗、教培等领域的管制或限制,规范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减少不必要行政审批。扩大服务业开放,持续深化电信、教育、医疗、健康等有序开放,吸引更多海外优质服务和品牌进入我国市场。集中清理废止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限制服务消费的规定文件,健全适合服务消费的支持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能消费”是一个市场信用建设问题,消费基于供需双方的信任,信任首先来自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透明性担保的公共服务体系,这包括清晰的产权制度、公平的竞争秩序、清晰的责权利关系等,同时信任也来自市场的自律自治能力,供需双方能在市场交易中护卫好自身合法权益,人们才愿意通过市场交易来满足自身偏好。

当前,中国经济潜存着巨大内需,而要让这一内需蓝宝石真正释放出巨大能量,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根本上就是要将庞大的国有资产收益从生产供给端转向消费端释放而出,即如果能将其更多转换进中国社保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作为消费池,为居民提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优生优养的可感可得的坚实基础,那中国消费市场将释放出无可比拟的能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内需孕育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释放,让14亿人的真实偏好,通过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助推而释放出来,并通过强化社会政策的托底能力等,营造出敢消费的制度场域,良序的市场公平竞争,无疑将会充分释放我国经济的能量,从而点亮经济前程。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挑战中成长壮大。未来,我们仍要以不惧风雨、改革创新的姿态前进,不断释放经济活力潜力,让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更加笃定。(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苌群辉)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