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打假食品安全事件在网上频频出现,其中不少事件未经调查迅速扩散引发热议,对消费者和商家形成冲击。对此,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文提醒:应理性看待网红打假,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舆情时,应多方求证,了解事件全貌和真相。
网红打假现象的兴起,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网红凭借其庞大的粉丝基础和影响力,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能够迅速引发公众关注,形成舆论压力,从而促使经营者更加重视服务与产品质量。这种“民间监督”的力量,无疑是对正规监管渠道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然而,当网红打假成为一种流量生意,其本质便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网红为了博眼球、赚流量,不惜夸大甚至虚构事实,将打假变成了一种表演,一种吸引关注的手段。这种以情绪和“伪科学”为主导的信息传播,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对经营者造成了无妄之灾。一句不经意的谣言,可能让一家诚信经营的商家瞬间陷入舆论旋涡,遭受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这种“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现象,无疑是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践踏。
网红打假为流量而“假打”,其背后是利益驱动下的道德沦丧。这些网红或许能在一时之间收获巨大的流量和关注,但长远来看,这种建立在谎言和欺骗基础上的“成功”注定是短暂的。当真相大白于天下,他们不仅会失去粉丝的信任和支持,更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谴责。流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那些为了流量而不惜牺牲真相和正义的网红,最终必将被流量反噬。
面对网红打假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态度,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多方求证,了解事件的全貌和真相。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红打假行为的监管和引导,打击虚假打假和恶意造谣的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经营者也应加强自律,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从根本上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食品安全的守护者,共同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才能让食品安全问题无处遁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