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专门为村民提供宴席上门服务的“流动餐厅”普遍兴起。其一般由几名厨艺熟练的村民联合,自带桌椅、餐厨具上门服务,很受群众欢迎。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监管措施和手段,“流动餐厅”卫生条件和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眼下,随着各地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在自家举办农家宴的现象越来越多,大到男婚女嫁、新屋乔迁、老人去世,小到生孩子、过生日、孩子升学,往往都要摆上十几桌、几十桌宴席。这样做,一来更显得热闹,有气氛;二来也比在酒店摆宴席更节省、更实惠。
据了解,与在酒店摆宴席相比,农家宴的食品安全存在着一定的监管盲区。比如,提供农家宴服务的“流动餐厅”,由于从厨师到帮工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进行健康检查的村民,一旦有人携带传染疾病,就极易传染给一起赴宴的人。尤其到了夏季,由于没有必要的卫生防护设施,洗菜、洗碗、洗筷都是随意冲洗一下就完事,卫生状况堪忧。加之,卤牛肉、口水鸡等冷菜都是成品上桌,卫生状况也难以保证。这说明,乡村“流动餐厅”已成为食品安全盲区。
笔者以为,要防范乡村“流动餐厅”成为食品安全盲区,还需把好“三关”:一是把好“准入关”。监管部门应依据食品安全的有关规定,严格把好审核关、准入关,绝不让卫生不达标、安全存在隐患的“流动餐厅”在农村四处设宴。二是把好“监管关”。监管部门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严查食品及食品原料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加大对无证无照经营的查处力度,确保“流动餐厅”的食品安全。三是把好“保障关”。监管部门应对“流动餐厅”的举办场所、食品原料及厨师、帮工健康状况等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农家宴食品卫生和安全,以避免农家宴集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只有把好准入关、监管关、保障关,才能有效监管乡村“流动餐厅”,让“流动餐厅”不再成为食品安全盲区,从而既确保农家宴的食品安全,更确保赴宴人员的“舌尖安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