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健康证成“生意证”,制度漏洞与监管缺位的双重警示

2025年01月13日16:00

来源:大河网

近日,石家庄市健康证办理乱象引发广泛关注。一些体检机构和“代办”人员将健康证变成了不“健康”的生意,甚至无需体检,仅交费就可获得。针对这一问题,石家庄市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涉事机构立案调查并暂停相关业务。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健康证原本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餐饮、医疗、教育等高接触行业从业者而言,其意义尤为重大。然而,在此次曝光的案例中,一些体检机构通过简化体检流程甚至“无检代办”的方式,将健康证异化为“生意证”,严重背离了其本质功能。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制度漏洞和逐利行为的综合结果。一方面,健康证体检服务的高需求和低准入门槛,使得一些机构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放弃了对健康检测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从业者对于健康证的认知流于形式,部分行业将其视为“上岗手续”的一环,而非健康与安全的保障。

石家庄健康证乱象的核心问题在于制度设计的疏漏和监管的缺位。首先,健康证办理过程中的身份核验、检测流程等环节缺乏严格规范和有效监督,使得体检环节形同虚设。其次,体检机构在高利润驱使下,利用制度漏洞降低成本,甚至通过违法操作获取非法收益,而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则反映了监管机制的失效。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机构和从业者对健康证的重要性缺乏基本认识,暴露出卫生教育和行业自律的严重不足。这不仅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也对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造成冲击。

健康证乱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形式主义和逐利文化的盛行。形式主义体现在许多从业者对健康证的认知停留在“走个流程”“办个手续”上,而未意识到健康证的实质意义。逐利文化则使得部分机构在利益面前无视法规和社会责任,将事关公共安全的健康体检异化为敛财工具。此外,这一现象也暴露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不完善。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体检机构在服务能力和监管机制上存在短板,导致卫生体检成为低效、形式化的“流水线作业”。

要杜绝此类健康证乱象,需要从制度、监管、教育和服务四个层面共同发力。一是完善制度设计与实施。 健康证办理流程应更为严谨,明确体检项目和身份核验的具体规范,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证信息平台,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共享与追溯,从源头杜绝“代检”现象。二是强化监管与问责。 卫生及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体检机构的日常检查力度,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并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举报机制,提高违法成本。三是提升公众健康意识。 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和媒体需加强健康教育,帮助从业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形式化认知转向对公共责任的重视。四是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水平,优化体检服务质量,填补供给缺口,让健康证真正承担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使命。

健康证乱象看似是体检机构和代办人员逐利行为的集中体现,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制度、监管、行业文化等多重问题的交织。杜绝此类现象,既是维护制度公信力和监管权威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前提。健康证不仅是行业准入的基本门槛,更是公共健康信任的象征,其真实可靠关系到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等诸多领域。整治乱象不仅能重塑公众对制度和行业的信任,还能营造更健康的社会环境,提升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唯有制度健全、监管有力、文化健康,才能让健康证真正守护个人安全与公共福祉,为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山东大学 许斯雅)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