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传承传统增加“年味”

2025年01月14日15:59

来源:大河网

在中国多个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个能比得上春节的分量。特别是今年的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因而意义更加深远。然而,笔者在走访中也听有人讲:现在的过年已经不再是以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过年显得冷清了一些,像是一个延长版的周末,已经没有了过去的传统“年味”。

因此,我们在切身感受到“非遗过大年”的浓厚氛围之时,结合当地“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的具体安排与表演展示,不妨自己也做一回“非遗传承人”,在自觉传承年俗文化中增加一些传统的“年味”。要增加过年的“年味”,就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几千年的过年文化,并不断予以创新发展。

  一是自己写春联。贴春联作为流传千古的过年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春节临近,商场超市甚至街头巷尾,随处都可以见到出售春联的摊点,而那些制作精美、用料考究的印刷春联,内容大同小异,字体千篇一律,使人陷入审美疲劳。因此,不妨像过去那样,自己买两张红纸并按门框大小裁剪,让全家人发挥聪明才智,共同想一些表达心意的联语,然后自己拿起毛笔写上几幅具有特色的春联。如此这般,既可传承祖国的书法艺术,又可彰显传统的“年味”,还可学习和普及相关的对联知识。

二是在家吃年饭。过去过年时,很多家庭都会自己发面蒸上几锅馒头,并于除夕夜包饺子,乐乐呵呵地一起吃顿饭。饭桌上,老人给孩子发红包,子女则向老人磕头表达孝心。而今,磕头渐渐离我们远行,但年夜饭仍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家庭为了“省事”,年夜饭到酒店去吃,不少老人对此感觉是缺少了“年味”。所以,除夕夜的年饭最好老人孩子在家一起吃,大家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唠唠家常,看看春晚,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特别是在外工作、春节回家的人员,春节团聚之时就应该尽情享受全家团聚的欢乐,给老人送上团聚的欢乐。

三是全家逛庙会。春节期间,各地都举办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的春节庙会,其中有很多非遗项目的表演展示,因此不妨抽出时间全家人一同到庙会去逛上一逛。买几件小饰物,装点一下居家的节日氛围;让孩子猜上几条谜语,既可开发孩子的智力,还会获得小小的纪念品,增强孩子的成功感;带老人看上几段传统戏剧,会使老人感受到儿女的关爱和节日的欢乐。如果自家周边没有庙会,当地的文化部门也在附近的城市广场、居民社区、农村文化大院会组织有非遗传承人参加的文化集市,全家人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也同样会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味”。 

  四是邻里拜个年。过去的大年初一,孩子们都穿上新鞋新衣由家长带着到邻里拜年。家家户户也都摆上平时很少买、即使买了也舍不得拿出来的香烟、瓜子、糖块、水果等招待前来拜年的邻居。主客间彼此道一声“恭喜发财”,有一种“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感觉,即使一年来有些不快也会就此烟消云散。而今,住进小区楼房的人们有一种“老死不相往来”之表现,患上了所谓的“楼房冷漠症”。即使同一单位的同事同住一个小区,也很少登门拜年,都是以短信或微信代之,最多也就打个电话。所以,在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我们不妨走出家门,到左右邻居、楼上楼下拜个年、道声喜,彼此间立刻会有亲近感,以后生活中遇有什么事大家自然会伸手相帮。

当然,中华民族的“年文化”内容丰富,特别是年俗中有很多非遗项目,这无疑都需要我们传承。不过,只有在传统年文化中进行创新,使非遗的年俗项目与现代科技元素、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思想追求等相互融合,我们的“年”才会过得更加温馨,过得更加祥和,过得更加“有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文良)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