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救援安置现场,不少科技手段助力救援,保障受灾群众生活。
比如,在受灾严重的长所乡,制氧系统可将户外的空气压缩到舱体中,经吸附过滤装置,将空气中的氧气提纯,输送到氧气储罐,进一步充灌入氧气瓶或输送至吸氧室使用。“每10分钟充满一罐40升的标准氧气瓶,是传统户外制氧水平的3倍。”西藏军区总医院医生王佳晨说。又如,在定日县措果乡嘎果村,由中国电建装备集团所属子企业河北电力装备有限公司与西藏甲泽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供水设备,从流经嘎果村的朋曲河中取水,过滤后每天可提供100吨纯净水和1500吨标准自来水,满足周边乡镇约5000人的用水需要,且能将接近0摄氏度的河水保持在10摄氏度恒温,利用西藏丰富的太阳能维持运行,绿色环保。“接下来还会在震区投放智慧供水设备,这种设备能够在高海拔气压下将水烧至100摄氏度,让灾区群众喝上热气腾腾的安心水。”该设备负责人郑祖华说。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地理位置特殊,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灾害频发;还因为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多变,导致洪涝、干旱、台风、冰雹、雪灾、泥石流等各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灾害风险高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不会改变。因而,面对灾害,尤其是在救灾时,大力采用高科技,让现代科学技术造福人民群众,显得尤为重要。
要多研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各国科学家尤其需要开展新冠肺炎药物、疫苗、检测领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从突如其来的疫情到猝不及防的地震再到从天而降的暴雨,自然灾害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高科技则是造福人民的有力武器。“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广大科研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坚定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理念,多研发,多创新,多出高科技,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的繁荣发展造福人民。
要有目标。据统计,我国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高风险区。这就要求广大科研工作者,明晰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攻关。比如,面对城市大暴雨,如何在短时间内,采用新技术尽快排水;又如,面对高楼火灾,如何克服人力资源不足,采用无人机等灭火;再如,面对地震造成的桥梁断裂,如何运用高科技,迅速恢复交通等等。“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只要本着造福人民的理想,坚定目标方向,必然能推出更多、更实用、更先进的高科技成果。(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