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乘上电商的东风传承乡村文脉,到用“黑科技”装备种出“智慧田”;从将时尚的生活方式引进田间地头,到将淳朴的田园风光打造成“诗与远方”……近年来,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和家乡政策吸引下,越来越多在城市工作的“小镇青年”陆续回家,成为“新农人”。他们有热情、能吃苦、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一些人更是能把在城市里接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用在了回乡创业上,成为田野上充满希望的“后浪”。如何让更多“后浪”成“巨浪”,这对乡村振兴,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强化教育培训,厚植“后浪”成“巨浪”土壤。绝大多数“新农人”虽然怀揣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人更是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在进入市场时可能会遭遇品牌建设不足、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他们难以与成熟的农业企业竞争,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比如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技能培训讲座、农业技术交流会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能,了解市场动态和消费者需求。
搭建创业平台,给“后浪”一个干事创业的“舞台”。一批又一批志向远大、心系土地的“后浪”回到故乡,建设故乡,这对乡村振兴,无疑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人有舞台。比如通过组织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联盟等形式,将他们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大展拳脚。又如定期组织创业擂台、学习考察等活动,为返乡创业人才搭建起思想碰撞、资质对接和项目展示的平台。
加强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让更多“后浪”成“巨浪”。年轻人心怀梦想,回到乡村,建设乡村,最需要的是政府的政策、资金等支持。缺少政策和资金,再好的蓝图也难以变为现实。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加大对新农人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引入民间投资等多种方式,解决“后浪”创业时面临的启动资金和运营资金不足等难题,降低他们的创业门槛。有了资金和政策,无疑是为“后浪”插手腾飞双翼,让他们慢慢成为乡村振兴的“巨浪”。(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