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郑州、广州等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园手机管理“禁令”。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现实中一些商家抓住中小学生对手机有需求这一“商机”,在线上销售“藏手机神器”,校园周边店铺又有违规租售、寄存手机乱象,试图帮助学生逃避监管。
智能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但需要合理使用。近些年,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问题愈发严重,不能不令人忧虑。为保护青少年视力、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教育部于2021年出台文件,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随后,陆续有地方教育部门实施了校园“禁机令”。
然而,校园“禁机令”刚发挥作用,就被水杯厂家视为商机——他们生产出“可藏手机的水杯”,在网上销售,帮学生逃避检查,助学生将手机偷偷带进校园和教室。还有一些校园周边的店铺,居然做起了手机存放、手机租赁的“生意”,从中牟利。
这些线上、线下的“奸商”站在了校园管理的对立面,是对学校管理与教学秩序的挑衅。他们的这种行为,既存在违反法规的风险,从道义上也站不住脚,职能部门有责任进行规范,对其惩戒。不过,从长远看,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手机等智能产品,远比惩戒“奸商”更重要。
帮孩子戒掉“手机瘾”,很难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这就是说,即便没有线上、线下的“奸商”帮学生逃避校园“禁机令”,教师、家长依然要与孩子斗智斗勇地“争夺手机”。因此,面对手机的管理难题,我们成人应有更多耐心和细心,尤其是父母,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禁机令”之类的围堵措施上。
在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手机上,全社会都应发力,但父母的责任尤为关键。明智的家长,面对有“手机瘾”孩子,既不会粗暴干涉一律禁止,也不会放任不管,而是在为孩子做好榜样的同时,采取民主的方式,和孩子商量制定合理使用手机的规则——比如看什么内容,玩多长时间,什么时间可以玩等等,然后约法三章,督促孩子遵守。
窃以为,在克服孩子“手机瘾”的问题上,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立竿见影,父母必须拿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采取一些教育机制,提供孩子喜欢的活动,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亲子关系,转移孩子对手机的注意力。另外,家长也需配合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网络素养和自律意识。
当然,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也不能由家长一方单打独斗,需要整个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但总体而言,家庭和父母,才是这场争夺战的主战场与主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