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成一个普通人

2025年01月20日11:20

来源:大河网

国庆假期以后,院线电影的上映反响始终低迷,似乎所有大制作的班底都憋着一口气,想到春节贺岁档大展拳脚,直到一部《小小的我》杀出重围,没有前期铺天盖地的宣传,也没有粉丝文化的盲目鼓吹,凭借着扎实敦厚的演技与引人深思的剧情,让易烊千玺从新生代的演员中脱颖而出,也将“刘春和”们的自卑与坚强呈现于大众视野之中。

《小小的我》电影海报

这是一部聚焦于脑瘫患者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影片之初并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与情节铺垫,而是运用平缓的镜头去记录这个春和景明的世界,通过生活化的叙事角度去讲述,在这个世界的褶皱里,有一群人只想让自己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存在,就像刘春和一样,自卑敏感中又流露出十足的清醒。

高考结束的暑期公园里,二十岁的刘春和被迫准备复读,带着电脑在石阶上反复修改简历,删除那句关于病情的描述,截取全身照的上半部分让自己显得正常。关于这个世界的不平等与冷漠,他比任何人都深有体会,最后,他还是加上了那句“我是一名脑瘫患者”,因为他想诚实地面对这个世界,让自己通过努力与坚持去获得尊重。

刘春和一直以来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他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捡起那碎落一地的尊严,哪怕讲台下都嘲笑他是“神经病”,哪怕培训机构最终选择拒绝,哪怕观众都觉得是易烊千玺用力过猛,可刘春和依旧会用尽全力,在这狭小的生存空间里拼命向梦想延伸,用自己的坚持与乐观讲出袁枚那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甚至自嘲道“脑瘫,神经病学最古老的未解之谜”,或许相比于歉意与悲悯,他更希望自己的声音像个普通人一样被听到。

无论多么自卑敏感,刘春和终究是个青春期的大男孩,哪怕二十岁还戴着小天才手表,他渺小的身躯中依旧住着完整的灵魂,至少在雅雅面前,他不是那个“仅能顾及吃喝拉撒”的脑瘫人士。

刘春和从小就喜欢抱着骷髅骨架,在他眼里那是一副健康的身躯。直到遇见雅雅,刘春和不再是日复一日地拥抱骨架,而是胆怯地牵手与自卑地拉扯,这具骨架不再是刘春和对自己拥有健康体魄的企盼,而是他对于爱情的渴望。在梦里,他会在雅雅面前跑步、翻跟头,让他觉得自己在雅雅面前只是一个普通人。可是他也有过疑问,为什么雅雅手里的火把变成了路灯,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路灯只是照明的工具,而火把在照亮前路的一瞬间,总是带着一份温暖。

也会有人说,雅雅是出于好奇心而接近刘春和,不然不会如此轻易地离开,可是在我看来,雅雅至少给刘春和带来了希望,让他决定去打工赚钱上大学,让他开始渴望自由与尊重,哪怕咖啡店老板也只是功利性地衡量雇佣他带来的经济效益,他至少也曾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奋斗过。

一切的起伏终会归于平静,咖啡店最后还是会雇用正常人,雅雅最后还是会选择离开,似乎只有家庭才是刘春和的归宿与港湾。外婆陈素群就是刘春和的精神支柱,会让他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学习打鼓,会陪他去应聘和学车,也会因为别人说他是傻子而大声喊出那句“刘春和是脑瘫,不是傻子!”,甚至为此和人大打出手,更会为了找寻救治方法而走遍千山万水,那一摞粉红色的车票,是外婆奔走的痕迹,相比于母亲那令人窒息且觉得丢人的爱,这也是家庭给予刘春和为数不多的温暖,否则他也不会明知自己吞咽困难还吃下大量牛轧糖。

影片的最后,似乎所有的悲剧都找到了合理的出口,刘春和如愿以偿收到了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妈妈也终于承认是自己用力方法不对而导致分娩时间过长,还让他拥抱了自己的妹妹,连梦里的雅雅都帮他完成蜕变重获新生,或许这部电影因为完美的结局而显得并不完美,可是至少在医院的床上,我看到了那个患有脑瘫的翩翩少年,一辈子佝偻的脊梁被病床撑得笔直。

网络上的声音纷扰嘈杂,除了对电影价值及演员演技的讨论之外,热度最大的问题便是为什么这部电影没有路透?我想,是因为这个年轻的百亿影星将角色刻画得如此生动,以至于骗过了所有人,那个海边重获自由的大男孩,是成功蜕变的易烊千玺,也是重获新生的刘春和。(杨洋)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