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本是商家回馈消费者、开展积分兑换活动的热闹时段,却也成了骗子眼中的“黄金诈骗季”。据媒体报道,杨某收到“积分兑换空气炸锅”的提醒短信后,看到短信中的网址与真实网址相似,没多怀疑就用手机打开链接,进入“掌上营业厅”页面填写了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卡号、交易密码。杨某提交信息后没多久就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盗刷近8000元。像杨某这样因轻信积分兑换短信而遭遇信用卡被盗刷的案例并非个例,亟待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骗子们之所以能以“积分清零”屡屡得手,一方面是利用了消费者对积分价值的重视心理。消费者往往觉得积分来之不易,清零可惜,所以容易被“积分兑换丰厚礼品”之类的诱饵吸引。另一方面,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且具有迷惑性。就如杨某收到的短信,网址与真实网址相似,不仔细甄别很难察觉。一旦消费者放松警惕,点击链接进入虚假页面,填写个人信息,就如同打开了骗子的“钱袋子”,实在令人后怕。
此类年底“积分清零”诈骗危害不容小觑。消费者可能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像杨某信用卡被盗刷近8000元,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同时,破坏了市场的诚信环境,降低了消费者对商家积分活动的信任度,进而影响整个商业生态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正规的积分兑换活动也可能因这些诈骗乱象而失去消费者的支持。
别让骗子拿“积分清零”年底“捞金” !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严加遏制,打防并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这类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一旦发现,依法严惩,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
金融机构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一方面加强对客户的防诈骗宣传,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普及防骗知识。另一方面提升技术防控能力,对异常交易及时预警、拦截。同时,商家也应加强对积分兑换活动的宣传和管理,通过官方渠道提前告知消费者活动规则和注意事项,防止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而陷入骗局。当然,消费者自身要提高警惕,严加防范,在收到积分兑换相关信息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真实性。比如,拨打商家官方客服电话、登录官方APP等。不要轻易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尤其是那些要求填写敏感信息的链接。
总之,只有各方协同合作,才能真正斩断年底“积分清零”诈骗的“黑手”,守护好民众的“钱袋子”,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让积分兑换回归其促进消费、回馈客户的初衷。(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