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河,泱泱华夏;煌煌中原,文明之光。1月17日,在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通道”上,省政协委员巩文发言表示,要用“科技+文化”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回溯2024年,一幅生机勃勃的文化新“豫”景在眼前展开。
中国文字博物馆
文化活化,焕发新生。2024年,科技的“妙手”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龙门石窟的数字化复原,让原本残缺的佛像穿越千年烟云与大众重逢;殷墟博物馆的裸眼3D展示,让古老的文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这并非冰冷的科技堆砌,而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是对文化的虔诚守护,是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是文化传承的活态呈现。这正是响应了国家“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以科技之力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
文化入心,产业兴盛。“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大家生活”,这是让文化“火”起来的关键所在。河南,不仅是文化富矿,更是产业热土。在科技的驱动下,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物,而是融入生活的活水。从《风起洛阳》的VR实景体验,到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让人们在触摸历史、感受文明的同时,也切身体验到了文化的魅力与价值。科技的赋能,不仅点燃了文化产业的星星之火,更使之呈现燎原之势,为河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这充分体现了“文化+”战略的深远意义,也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化赋能,民生富足。河南,不仅要让文化“活”起来、产业“火”起来,更要让文化助力人民“富”起来。打造“非遗数字化档案”,不仅是对文化基因的珍贵留存,更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些数字化档案,将转化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文旅项目的IP,让文化真正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正如委员所言,要让传统文化和产业“双向奔赴、双向赋能”,这不仅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更是实现“文化强省”的必由之路。这也与国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
多方联动,共筑辉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委员提出的设立科技文化融合专项基金,鼓励高校增设相关专业,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建议,切中现实需要,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不仅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更是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唯有如此,才能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队伍,才能让中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体现了政府、企业、高校多方联动的协同发展思路,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豫见未来。豫剧高亢,宛若黄河之吼;少林威武,势盖山河之雄。河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的加持下,河南的文化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一个文化繁荣、产业兴旺、人民富裕的新河南正缓缓走来。让我们共同期待,科技赋能下的文化新“豫”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胡雅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