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颁发学习标兵奖,请念到名字的同学及家长上台领奖。”第一批共计70名同学依次领取奖状及奖品:一根两米多长的甘蔗、两小袋大米、一条冰鲜鲈鱼。1月18日上午,在珠海市白蕉镇白石小学的散学典礼上,孩子们肩扛手提胳膊夹,获得了在学校耕读园里亲手种植的特“蔬”奖品共计2300斤,满心欢喜地告别旧学期,满怀期待地迎接新春佳节。这次奖品发放了500斤甘蔗、400斤萝卜、860斤蔬菜、200斤大米、30斤艾草,以及240斤鲈鱼……
期末奖品是农产品。这一独特的举措宛如一颗投入教育湖泊的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将农耕文化与人文教育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颁发农产品奖品,就像一颗播撒在教育田野里的种子,孕育着农耕文化与人文教育同时生长、相互滋养的美好希望。
表面上看,农产品奖品是那么的普通,甘蔗、大米、鲈鱼、蔬菜等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然而,当它们被作为期末奖品时,就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以甘蔗为例,那两米多长的甘蔗捧在手中,沉甸甸的,它不仅仅是甜蜜的象征,更代表着学生们曾经在学校耕读园里辛勤耕耘的成果。学生们在耕读园里挥洒汗水,看着甘蔗苗从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最后成为手中的奖品。这一过程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理解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所描绘的场景。
特“蔬”奖品是对农耕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在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孩子的生活中逐渐缺失了农耕的元素。他们不知道粮食是如何得来的,蔬菜是怎样长大的。而农产品奖品则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们了解农耕文化的大门。当学生们领到自己种植收获的成果时,他们会对农业生产有了最直观的认识,意识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不易,从而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劳动成果。
同时,特“蔬”奖品也丰富了人文教育的内涵。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通过这些农产品奖品,学校向学生传递了一种重视劳动、崇尚自然、感恩质朴生活的价值观。这种人文教育与农耕文化共生共长。在耕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耐心、坚持和团队协作,这些都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更广泛的教育意义来看,学校的选择是一种创新实践。传统的期末奖品往往是文具、书籍之类,而白石小学的农产品奖品打破了常规。它为其他学校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让大家意识到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可以有如此生动有趣的结合方式。
让农耕文化与人文教育共生共长还需要更多努力。学校可以进一步拓展农耕文化教育的形式,例如开展农耕文化主题的讲座、让家长参与到耕读园的教育活动中等。这样的教育理念也可以走出校园,影响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让全社会的孩子都在农耕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懂得感恩、珍惜劳动成果、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