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中老铁路货物运输总量破5000万吨,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年度开行量首次突破万列,中欧跨里海直达快运开通,中吉乌铁路启动建设,中越跨境铁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等重点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钱凯-上海”的中拉陆海新通道实现双向贯通……近段时间,中国同相关国家的互联互通合作不断传来好消息。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对互联互通并不陌生。古丝绸之路跨越万里海域和广袤大陆,将中国与沿线各国紧密相连,促进了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与科技传播;驼铃阵阵、舟楫相望,见证着东西方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这段辉煌历史不仅塑造了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也为当下推动全球互联互通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深厚底蕴。
基础设施成果斐然,中国始终是推动全球互联互通的有力保障。中欧班列纵横驰骋,连接起中国与欧洲众多城市,像一条钢铁纽带,让亚欧大陆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义乌—马德里班列满载着“中国制造”驶向欧洲,又带回欧洲特色产品,生动展现了其在促进贸易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雅万高铁,作为中国与印尼合作的结晶,不仅将提升当地交通效率,更会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成为中国高铁技术助力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范例;蒙内铁路在肯尼亚大地飞驰,大幅提升当地运输效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中国参与投资和建设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在中方接手后的十年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88万标准箱增长至535万标准箱,跃升为地中海第一大港,为希腊创造了数万个工作岗位,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显著提升了中国与欧洲、中东地区海上贸易的效率……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打破了地理上的限制,让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融入全球经济循环之中,为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的物理桥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进化,中国始终是全球互联互通的“强力引擎”。在数字领域,5G通信技术的领先优势让中国成为推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还与多国携手开展5G合作项目,提升各国数字化水平;移动支付技术在海外的广泛应用,革新了当地支付生态,提高了交易效率;跨境电商等数字经济模式的蓬勃发展,借助速卖通等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全球商品高效流通……中国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庞大的数字市场,推动全球数字互联互通迈向新高度。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数字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数字规则,为全球数字空间的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契合全球南方“赋能发展”,中国始终是全球互联互通的强大驱动力。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深入对接各方发展诉求,与相关国家携手合作,因地制宜破解当地互联互通难题。与此同时,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签署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中国还通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合作机制,倡导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全球南方”国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利益,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作为。
中国成为全球互联互通的重要驱动力量,不仅源于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更在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展望未来,全球互联互通的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数字鸿沟等。中国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困难。一方面,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国家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打造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互联互通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多边主义发展,为全球互联互通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的制度环境。相信在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绘就全球互联互通的壮美画卷,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彭泷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