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夯实‘三农’基本盘,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介绍,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高温干旱、极端洪涝、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再获丰收,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21.8亿斤,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达到1.413万亿斤,这一成果意义非凡,是我国农业和经济领域的一抹亮色。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产量的突破是对我国农业综合实力的有力彰显。在过去的一年里,高温干旱、极端洪涝、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来袭,犹如一道道险峻的关卡横亘在粮食生产的道路上。然而,我国农业并未被这些困难打倒,反而在逆境中实现了丰收。这个成绩的背后是我国多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的灌溉系统让干旱的土地得以滋润,坚固的堤坝抵御了洪涝的侵袭,先进的防风措施减轻了台风的危害。同时,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优良品种的推广提高了粮食的单产,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让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幅提升。这种在恶劣条件下仍然保持高产量的能力,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未来应对各种复杂的农业生产环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对于农民而言,粮食产量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入。丰收意味着更多的粮食可以出售,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随着粮食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在不断提高。除了传统的出售原粮,农民还可以参与到粮食深加工产业链中,如加工成特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这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激励着他们继续积极投入粮食生产中。
在经济层面,粮食产量的提升有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粮食是基础性物资,稳定且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国民经济产业链正常运转的基石。粮食产量的增加可以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价格,避免因粮食短缺引发物价的过度波动。并且,粮食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一系列产业的协同发展。从上游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生产,到下游的粮食加工、仓储、物流等行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从对外依赖程度的角度而言,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对外部粮食市场的依赖。在全球粮食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贸易摩擦以及突发的全球性灾害等都可能影响粮食的国际贸易。我国粮食产量的不断提升,使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应对各种外部风险。这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将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减少了因国际粮价波动和供应受限带来的风险,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话语权。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是多方面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农业发展、经济稳定、对外粮食安全以及农民增收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