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本也。”乡村的兴衰,直接关乎着国家的命运走向。2025 年1月18日,在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这一决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原大地乡村振兴的前行道路,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通途。
筑牢“定海神针”,稳固粮食产能之基。粮食产能的提升,无疑是乡村振兴的“定海神针”,维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的稳定。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始终坚定地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严守耕地红线,全力建设 1500 万亩小麦、2000 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同时新建和改造提升 500 万亩高标准农田,为提升粮食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双管齐下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一方面,积极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精准管理。从精准灌溉、智能施肥到病虫害监测与气象预警,全方位让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加速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涵盖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确保“中国饭碗”稳稳当当地装满河南粮,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根基。
雕琢“瑰丽画卷”,焕新乡村建设之貌。乡村建设提质,恰似雕琢一幅“瑰丽画卷”,描绘着乡村的崭新风貌与无限可能。借鉴“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大力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力争培育 20 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雕琢这幅瑰丽画卷,需多管齐下,首先,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其次,聚焦人居环境改善,加大对污水、垃圾、黑臭水体的治理力度,构建长效管护机制,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再者,珍视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加强对古建筑、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守护乡村文化根脉。最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让生态之美与文明之韵充盈乡村每一个角落。
鼓起“增收钱包”,铺就农民致富之路。农民的持续增收,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直接关乎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河南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度挖掘“土特产”潜力,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超百亿、超千亿的产业链,擦亮“豫农优品”品牌。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步伐推动农民增收,推动人工智能在育种、种植、养殖等各个环节的应用,提升农业附加值。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方式,让农民从产业增值中切实获利。打造“豫农技工”品牌,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探索闲置农房盘活路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织密“稳固护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力度,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强化产业帮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产业规划与引导,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强化就业帮扶,通过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开展实用的技能培训、搭建多元的就业平台,帮助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保障力度。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筑牢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
实干铸就伟业,奋斗开创未来!全省上下正锚定目标抓落实,凝心聚力促发展,以奋进之姿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我们相信,在汗水的浇灌下,中原大地乡村更富美,人民更幸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杜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