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关于返工人将高铁吃成“流水席”的现象引发了广泛热议。一路上,不仅有传统的盒饭、泡面和小零食,还有外卖订餐和旅客自己携带的各种特产美食,高铁车厢俨然变成了一个移动的食堂。然而,在享受这份独特的“舌尖上的旅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问题:高铁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是一个人员密集且封闭的公共空间,吃“流水席”时应把握分寸、具备明确的边界感。
高铁“流水席”现象的兴起,折射出现代人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内心深处那份淡淡的乡愁。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客们对高铁餐饮的期待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盒饭或泡面,而是倾向于点选外卖或自带各式各样的美食,从满足基本的果腹需求,转而追求食物的品质与口感。此外,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这些精心准备的美食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寄托,一种简单的味道,蕴含了无数的情感。
然而,高铁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其空间有限且封闭,人员流动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下,吃“流水席”的行为若缺乏节制,很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食物的气味可能弥漫整个车厢污染乘车环境,噪声可能打扰到其他乘客的休息,而用餐后的垃圾处理不当则可能破坏车厢的整洁,从而损害其他乘客的权益。
我认为,高铁“流水席”现象本身并无不妥,关键在于旅客们需树立明确的边界意识。一方面,现行法律法规并未明文禁止旅客在列车上享用食物,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位旅客对美食的热爱与对家乡味道的眷恋;另一方面,公共文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旅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应注重保持车厢的整洁与安静,尊重其他乘客的乘车体验。
具体而言,旅客们可以选择在用餐时不食用有异味的食品,吃东西时避免大声喧哗;同时,妥善处理好用餐后的垃圾,将其投入指定的垃圾桶内,确保车厢环境的整洁。此外,有条件的列车,可以组织有用餐需求的旅客前往餐车用餐,若未设单独餐车的,也可以到餐吧或者车厢连接处进行。
总之,高铁“流水席”现象是现代社会生活多彩多姿的一个缩影,我们在享受这份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树立边界意识,尊重公共文明,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高铁乘车环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席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