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逝世。三十年隐姓埋名,从一穷二白中突破技术封锁,到以身试险完成极限深潜,这位“深潜”一生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用毕生心血铸就了震惊世界的奇迹。他的奋斗历程不仅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爱国奉献、创新探索、践行使命的精神丰碑。
致敬“深藏功名三十载,赤子之心照汗青”的爱国信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铿锵誓言在黄旭华身上得到新的诠释。从32岁的青年科学家接过核潜艇研制任务的那一刻起,他便将自己的名字封存在国家机密档案中,与家人断绝了联系,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呕心沥血。30年间,他错过了父亲的葬礼,错过了母亲的生日,错过了孩子们的成长。他把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在心底,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核潜艇的研制中。荒岛试验基地,他带领团队用算盘与计算尺攻克了数以万计的数据难关;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他又带领团队从玩具模型开始逆向推导,用五年时间走完了别人二十年的路程。一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他将家国大义镌刻在南海深处的每一道航迹里,也正是这种执着,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致敬“千锤百炼铸铁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笔下的竹石风骨,恰是黄旭华科研攻关的真实写照。面对核反应堆与艇体结合的世纪难题,他创造性地提出"水滴线型"设计;缺乏实验数据,他带领团队用最原始的称重法测量数万个零件,将误差控制在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被外界质疑中国核潜艇噪声,他带领团队苦心钻研完成静音革命。这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创新探索精神,让中国核潜艇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正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箴言,黄旭华在寂寞的科研长路上,用三十年光阴打磨出守护海疆的国之重器。
致敬“清风两袖朝天去,留得清气满乾坤”的高尚品格。“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映照着黄旭华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当国家提出给予特殊津贴时,他婉言谢绝;当荣誉如潮水般涌来时,他始终强调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在他身上化作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倾囊相授,化作九旬高龄仍笔耕不辍的学术追求。在黄旭华看来,真正的荣耀不是勋章的光华,而是万里海疆的安宁。他常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应是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洒脱,让“共和国勋章”在他胸前闪耀出别样光彩。当南海的朝阳映照着白发苍苍的身影,我们看见了一位科学巨匠最动人的生命注解。
从《天问》叩击苍穹到“蛟龙”探秘深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永远矗立着黄旭华这样的精神丰碑。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劈波斩浪的钢铁长城,更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情怀。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的历史坐标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以黄旭华院士为镜,让“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与“强国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交相辉映,在新时代的壮阔海天间,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深蓝传奇。(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柳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