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春节文旅“非遗风”,吹开生活“幸福花”

2025年02月08日14:54

来源:大河网

2025年春节,注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年。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非遗风”。平台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五日,“非遗”搜索量同比上涨212%,“非遗体验”搜索量上涨387%,“非遗手工”搜索量上涨790%。传统非遗体验深受年轻游客喜爱,近四成非遗搜索者为“00后”。

非遗传承展新颜,文化魅力醉心田。春节期间,各地的非遗展示活动精彩纷呈。从传统的剪纸、年画,到精妙的刺绣、陶瓷,再到古老的戏曲、杂技,一项项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如同铁路的轨道,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坚固如初,承载着文化的列车不断前行。在苏州,剪纸艺人凭借一双巧手和一把剪刀,将纸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和各种吉祥图案。那细腻的线条、精妙的构图,无不展现出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游客们围在艺人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不时发出惊叹声。而在四川,川剧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登上舞台。他们的变脸绝技令人称奇,瞬间变换的脸谱让观众目瞪口呆;喷火表演更是惊心动魄,熊熊火焰从口中喷出,仿佛要将整个舞台点燃。演员们婉转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将古老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川剧的深厚底蕴。这些非遗展示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激发了大家对非遗传承的关注和热爱。

非遗融合创新路,文旅发展绘宏图。“非遗风”的吹拂,为文旅融合开辟了新的路径。非遗与旅游的巧妙结合,如同铁路与城市的紧密相连,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不少地方推出了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非遗制作过程,感受非遗背后的故事。比如河南,豫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豫剧演员们用他们醇厚的嗓音和精湛的表演,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那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妆容,以及独特的唱腔,无不展现着豫剧的独特魅力。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演员们将穆桂英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沉浸其中,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牵肠挂肚。此外,河南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年画艺人用手中的画笔和刻刀,精心绘制出一幅幅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作品。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到民间故事里的场景,每一幅年画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这种融合创新的模式,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非遗点亮夜经济,繁华热闹迎新春。当夜幕降临,“非遗风”又点亮了夜经济的灯火。热闹的夜市中,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非遗美食香气四溢。就像铁路在夜晚的灯光下依然忙碌运输,为城市带来活力。在杭州,精美的西湖绸伞在灯光下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油纸伞上的绘画细腻而生动,有西湖的美景、古典的人物,每一把伞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游客们纷纷被这独特的艺术所吸引,竞相购买。而在广州,非遗小吃摊位前排起了长队。肠粉的爽滑、艇仔粥的鲜香、叉烧包的软糯,让人回味无穷。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传递着广州的饮食文化。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非遗与夜经济的结合,不仅为夜晚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商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这个春节,各地文旅吹起的“非遗风”,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铁路不断延伸,连接着远方与希望,“非遗风”也将继续吹拂,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松)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