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唐山宴搬到了我的家门口,那时的它,不过是南湖区域一处被遗忘的烂尾楼,如今已成为我每日下班后散步的“城市客厅”,招待外地朋友的“文化名片”。从我学生时代“伴读食堂”到工作后带家人周末打卡的“第二厨房”,我亲历了这座“可以吃的博物馆”从蹒跚学步到展翅高飞的蜕变。它的成功,不仅是商业奇迹,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觉醒与城市自信的生动实践。
舌尖上的乡愁:本地美食的深度挖掘。初遇唐山宴时,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消失”的童年味道。一楼档口前永远排着长队的小山炸糕,3元一块,咬一口酥脆香甜,瞬间唤醒儿时跟着奶奶赶集的记忆……它的“野心”不止于此——它用150余种特色小吃和20多道非遗美食编织成一张唐山风味的“地图”:从滦南的缸炉烧饼到迁西的栗子,从玉田的麻糖到乐亭的海鲜,每一口都是对“唐山文化”的深情告白。更难得的是,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网红食品”,所有小吃均发源本地特色,品味饮食本味。我曾目睹一位外地游客捧着棋子烧饼感慨:“原来唐山不只有钢铁,还有这么温暖的味道。”
细节里的温度:情绪价值的极致创造。唐山宴的“暖”,不仅来自美食的热气,更源于服务的细腻。记得去年寒冬,我带外地朋友排队时,工作人员递上的热梨汤瞬间驱散了冷意;周末人潮涌动,但入口处的舞狮表演和民乐演奏,让等待也成了享受。这里的设计充满巧思——小桥流水与仿古街巷构成移步换景的“微缩唐山”,服务员一声“稀罕您来”的唐山方言,比任何欢迎标语都更亲切。最让我感动的是,即便客流爆满,服务员依然会耐心教游客用唐山话点菜,或为小朋友讲解老物件的来历。唐山宴创始人邱凯说:“要让游客共情,先让自己有温度。”这种“主客共享”的理念,让商业化与人情味不再对立。
文化基因的活化:非遗传承的当代表达。如果说美食是唐山宴的“形”,非遗文化则是它的“魂”。梨园戏台上,评剧唱腔婉转悠扬;皮影戏幕布后,老艺人手指翻飞,光影间演绎着《三打白骨精》的经典;乐亭大鼓的铿锵节奏中,围坐的游客时而屏息,时而喝彩。这些曾被年轻人遗忘的“冀东三枝花”,在唐山宴找到了新舞台。其实,我好像听不懂这些唱段,只不觉太爷爷带我挤进村头皮影戏幕后“自导自演”的记忆涌上心头,默默驻足、回味欣赏,体验“活态传承”,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美学。
如今的唐山宴,早已超越“网红打卡地”的标签,它用美食连接乡愁,用服务传递温度,用文化重塑认同。作为见证者,我期待唐山宴继续深耕文化体验之道,让更多沉睡的唐山故事被唤醒,也盼望这座“城市会客厅”能让世界看到——这里不仅有钢铁的硬度,更有文化的温度。毕竟,一座能让人“吃懂”“看懂”“爱上”的城市,才是真正的魅力之城。(河北大学硕士 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