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理性看待外资流动,中国经济引力犹存

2025年02月11日09:44

来源:大河网

最近,关于“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话题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自媒体的渲染让不少人对中国经济的吸引力产生怀疑。《人民日报》“读者点题”栏目也曾关注此问题,通过数据和事实为我们拨开迷雾。

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全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7.1% ,但与此同时,新成立的外资企业数量却同比增长9.9%。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分析的,这一降一升,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中国经济与外资关系的新变化。

从个体案例来看:常被传“撤离中国”的沃尔玛,在2024 年12月于浙江温州开设了全国第五十二家门店,且当年第三季度,其在中国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7%。《人民日报》文章指出,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市场的变化:在消费需求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下,在本土零售企业强势崛起下,传统商业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了,快速反应跟上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

从宏观层面分析:外资对中国的国际投资头寸自 2022 年年初以来有所下降,2023年三季度末创下2020年末以来的新低,较巅峰时期下降了8874亿元,降幅达12%。2023年前三季度,外资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头寸也连续下降。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外资在大规模撤离呢?实则不然。《人民日报》文章提到,产业投资是面向长期的理性经济行为,受中长期多重因素影响,数据上下波动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一方面,2021—2023年,我国连续3年引资规模超1万亿元,前期外资大量流入,投资需求集中释放,2024年有所收缩属于正常的周期性调整。另一方面,全球跨国投资呈现服务化、轻资产化趋势,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占七成左右,服务业轻资产属性使得利用外资规模与新设企业数量之间出现阶段性反差。

值得关注的是,新一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正在加速落地。2025年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第八批重大外资项目,共15个,计划投资额共计330亿美元。项目领域涵盖化工、汽车、机械等传统制造业以及研发中心等服务业,地域覆盖东中西部。如北京经开区的赛诺菲北京生产基地,不仅成为法资企业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胰岛素注射剂生产基地,还于2024年12月宣布新建生物原料药项目,未来将实现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全产业链布局。

那么,为何会有外资撤离的现象出现?从外部因素看,美西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脱钩,限制了外资对中国一些产业的投资热情。从内部因素来说,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加剧,部分行业竞争激烈,以及房地产下行周期、股市波动等,都对外资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人民日报》文章也强调,近年来,美西方一些人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全球跨国投资持续低迷,这对我国吸引外资带来了不小挑战。

不过,这些撤离的只是部分跟不上中国市场变化、受外部因素干扰的外资。更多技术含量高、看好中国市场潜力的外资正加速进入。《人民日报》文章引用众多外资企业的共同心声:“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庞大的消费市场、不断提升的技术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这些都是吸引外资的强大磁石。

展望未来,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门将采取更有力措施稳外资。修订出台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以试点方式扩大服务业开放;继续开展“投资中国”系列活动等。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外资的流动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不能简单地用“撤离”来概括。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与外资的关系也在不断重塑。我们既要正视外资流动带来的挑战,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相信在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下,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韩盼锋)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