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视春晚的小品《花架子》以其辛辣的讽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小品里镇长为改善街道环境,下达“商户玻璃脏了要擦玻璃”指令。谁能想到,这指令执行起来像失控的多米诺骨牌,层层加码,从一周一擦变成每日必擦,便民之举沦为彻头彻尾的“面子工程”。这场幽默与讽刺交织的表演,在除夕夜赚足了观众笑声,更像一把锋利手术刀,精准剖析基层治理中积弊已久的沉疴顽疾。
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里,形式主义闹剧从未停过,危害更是触目惊心。生活本是日日新鲜、丰富多彩的,可是一旦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所困扰,生活就会变得黯然失色、淡而无味。回顾《花架子》小品的背后,是形式主义作祟,基层干部一味搞迎合,弄“花架子”,精于“演戏”,矫揉造作“跪舔”领导,不仅贻误工作,平白增加基层负担,寒了人民群众的心,打了广大基层干部的脸,丢了为民谋福祉的根,干群关系只会渐行渐远,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人人痛恨的形式主义的背后,基层干群不敢站出来反对才是症结所在。碍于种种“规则”,很多人对形式主义不敢直言,要么担心意见石沉大海;要么害怕“触犯权威”,被“穿小鞋”。一来二去,形式上逐渐成为一些人心中的“见怪不怪”。
形式主义为何根深蒂固、屡禁不止?除了政绩观扭曲、考核机制不合理、体制不完善这些老问题,不良社会风气和畸形官场文化也在背后拱火。一些地区盲目跟风,看到别的地方搞形象工程博眼球、受表扬,就不管实际情况一窝蜂效仿,全然不顾群众需求;官场中“唯上不唯实”的歪风,让下级只盯着上级喜好行事,工作重心从服务群众转向迎合领导,形式主义愈演愈烈。这种不良文化像传染病,侵蚀政府各个角落,让实干者寒心,百姓失望。
形式主义百害而无一利。要彻底拆掉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还得多方发力。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刻不容缓,减少不必要考核,把工作实效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让考核成为检验工作的 “真标尺”,而非催生形式主义的“温床”;强化干部教育也很关键,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加强党性修养,从思想深处筑牢抵制形式主义的防线;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露头就打,防止卷土重来。
春晚小品《花架子》以小见大,敲响警钟。形式主义一日不除,党和人民事业就如负重前行,步步艰辛。整治形式主义,关乎基层工作成效和百姓幸福指数,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迈向民族复兴必须跨越的雄关。只有扎实抓好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坚决防止“穷折腾”、搞“花架子”,才能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