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桌剩菜三分之一,有的客人甚至只拍不吃,年年有余成了‘年年浪费’……”今年春节假期,海南某饭店后厨垃圾桶里,成条的清蒸鲈鱼、未动几筷的东坡肘子与半锅佛跳墙混杂一起,服务员王燕看了直叹气。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阖家团圆、共享美食的重要时刻。近年来,通过多方宣传倡导,餐饮浪费现象已大有改观,大多数人平时都会注意适量点餐、剩菜打包。然而,逢年过节或者请客等特殊场合,部分人就会放松自我要求,以致不少丰盛的餐桌逐渐演变为“剩宴”,“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也异化为“年年浪费”的现实困境。有数据显示,春节期间餐饮浪费量是日常的2至3倍,宴席剩菜率普遍超过30%,部分高端宴请甚至达到50%。这不仅是对粮食资源的巨大消耗,更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背离。因此,如何让春节等节日盛宴回归节俭本质,不让“年年有余”异化“舌尖浪费”的理由,已成为全社会亟待破解的课题。
继续加强宣传引导,重构节日餐桌文化内涵。在物资匮乏年代,“年年有余”往往象征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包含对富足生活的祈愿。面对现今在一些场合,餐桌“有余”却被异化为“撑门面”和“攀比炫富”的现象。一些餐厅也为迎合顾客“面子需求”,推出豪华套餐,甚至出现“只摆盘、不动筷”的畸形现象。因此,我们要多方努力,通过宣传引导,重新诠释“年年有余”的现代意义:从“盘中剩余”转向“生活富余”,倡导“量力而点、光盘为荣”的新风尚。比如,可通过公益广告、短视频等传播形式,将“节俭年夜饭”打造为社交媒体的新潮流。另外,餐饮企业也应积极响应,通过“晒光盘赢福袋”等活动,形成示范效应,重构节日餐桌文化内涵。
以制度和技术为抓手,构建多元治理体系。节日盛宴变“剩宴”,除了有文化心理因素外,还有监管和制度层面的不足。从监管层面看,反食品浪费的执法力度不足,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和处罚细则,导致浪费行为难以有效遏制。此外,餐饮企业的自我管理动力不足,缺乏对剩菜的有效回收机制。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反食品浪费法》的具体条文,明确餐桌浪费行为的处罚标准。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相关法律并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相关细则,如对餐厅设置“人均消费上限”,宴席套餐必须标注建议用餐人数;建立剩菜率与征信挂钩机制,对严重浪费的团体宴请实施信用惩戒等。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技术赋能餐饮节约。比如当前北京等地一酒店正推广智能点餐系统和智慧餐饮管理,优化供需匹配,减少餐桌浪费。另外,职能部门还应加大对餐饮服务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力度,鼓励餐饮企业推出“小份菜”“半份菜”,并加强服务人员的节约意识培训,以通过他律和自律在社会形成构建多元治理体系并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更应珍惜粮食资源,摒弃铺张浪费的陋习。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舌尖上的文明”,这场转型不仅关乎资源节约,更是文化自省与价值重塑的过程。当我们将春节盛宴变为文明新起点,让“光盘行动”从节日风潮固化为生活常态,“年年有余”才能真正升华为对可持续未来的美好期盼。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参与——毕竟,碗中有乾坤,筷下有文明。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