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春开工以来,不少省市主政官员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新科技的拥抱。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春伊始,各地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展现了各地谋求高质量发展抓住了靶向、找准了重点,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从各地拥抱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行动看,都能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立足产业优势,注重把新质生产力与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发展目标等紧密结合起来,让新质生产力的“鞋子”更符合自己的“脚”,服务于地区发展目标更高效、更高质量达成,为高质量发展快步行动做足功课。
更加注重从源头提升新质生产力。科研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手和重要力量。通过赋权改革及收益分配机制的优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比如河南省明确提出,在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陕西省提出“三项改革”完善先使用后付费机制,推动成果收益分配向研发和转化人员倾斜。湖南提出,落实“两个70%”激励政策,深化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自主权。各地注重推动政策向科研人才倾斜,让人才这个最大源头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质生产力的研发、转换和发展。
更加注重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崛起,还能推动现有产业体系的深度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各地有不同形式的广泛实践。广东、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提出,通过加快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江苏、山东、河南、山西等省份提出,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既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创新实践模式,还构建绿色金融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闭合运行,更有保障,更有动力。
更加注重产业体系升级优化实践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既是各地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验证新质生产力、优化和升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媒介。注重在产业体系升级优化中实践新质生产力极为必要,且要因地制宜。既要关注和抓住新产业、新业态、新形态,要适时推动,有所侧重,不能一窝蜂,也不能只关注新产业新业态,还需要让传统产业在新质生产力中“老树开新花”,让新质生产力在新老产业中都能有更大变革力和催生力量。比如,广东提出,聚焦石化钢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安徽提出,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以上。以国家标准提升为引领,促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纺织等产业迈向中高端。
用好新质生产力的“工具性”,注重人才权益保障,搭好新的服务平台,做优做强产业优势,新质生产力,焕发的不只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将有助于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强化,有赖于各地因地制宜抓好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强活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