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5+2”“白加黑”成为许多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似乎成了敬业奉献的代名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种种“无效加班”“高投入”“低产出”的忙碌,让许多党员干部感到身心疲惫、幸福感缺失,看似“忙碌”,实则是“盲碌”,不仅消耗了党员干部的精力,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事业发展。
忙碌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忙碌背后的“无效性”。有的地方任务层层加码、责任无限下压。上级部门只管下达任务,不管基层的实际承受能力,导致基层干部不堪重负、疲于应对,比如重复填表、过度留痕、频繁迎检,这些工作虽然占据了大量时间,却对实际工作推动有限。还有的认为加班就是敬业,不加班就是不努力,这种“为忙而忙”的现象,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也让党员干部陷入了“忙而无功”“忙而无益”的困境。
“加班文化”“无效忙碌”的背后,是形式主义和管理机制的深层次问题。近日中央通报的3起形式主义典型问题,其中就包括达标创建活动评分标准烦琐,需基层提供大量证明材料。有的过于注重“痕迹管理”,要求干部事事留痕、处处留影,导致大量时间被浪费在“做材料”上。有的基层干部无奈感慨,不是在干事,而是在“造材料”。类似种种“材料至上”“报表填满”的导向,让干部疲于应付,却无暇顾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低效的工作状态,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盲碌”不等于“忙碌”,加班不等于敬业。党员干部的幸福感不仅来自工作的成就感,也来自生活的平衡感。要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减去形式主义的“虚”,增加脚踏实地的“实”,让党员干部从“无效加班”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要进一步明晰权责划分,搞清楚哪些事由部门干,哪些事交给基层办,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要找准问题要害,用对方式方法,避免陷入重复低效式工作的“漩涡”,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强化工作前瞻性,实现工作方法有新突破、工作落实有新举措、工作质量有新提升。要精简考核评价体系,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和报表,降低考核频率,让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实际工作中。要倡导健康的工作文化,不以加班作为衡量干部敬业与否的标准,不把“熬夜”当“敬业”,更加注重工作实效实绩、成果结果,全力营造张弛有度、关怀尊重干部身心健康的工作氛围。(徐跃、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