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宏观政策精准发力,推动经济向好向优

2025年02月14日16:26

来源:大河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态势至关重要。当下,锚定现代化目标,持续深化改革,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宏观政策的精准发力,则是引领经济向好向优的关键所在。

从经济学视角而言,宏观政策是调节经济运行的关键杠杆。财政政策借助税收、支出等手段,直接作用于市场主体的行为与资源配置;货币政策则通过利率、货币供应量等工具,调节市场的流动性与资金成本。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二者协同配合,对稳定经济大盘、激发市场活力意义重大。

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例,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既能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又能为经济长远发展筑牢根基。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如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支持“两重”“两新”工作,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从原来的17个行业增加到 22个,新增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5个行业。2025年1月,湖北、海南等14个省市陆续启动地方债发行工作,发行规模同比增长约45%。在湖北宜昌点军北斗产业园,刚拿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大楼主体施工进度比预期提前了两个多月。这一系列举措,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回升向好。

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样不可或缺。保持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资金支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2024年,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2025年,我国将进一步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除财政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也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区域政策致力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例如,2024年,经济十强省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贡献全国超六成的 GDP,在全国经济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从生产端看,其三次产业同步发力,制造业发展迅猛,8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5.8%的增速;从需求端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63%,消费主引擎拉动作用显著,在外部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进出口仍保持稳健增长,总额超32.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4.7%,展现出较强韧性。

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落实同样关键。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协同配合,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根据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及时优化完善。同时,充分听取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确保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在宏观政策的精准发力下,我们有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向优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经济基础。让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勇立潮头,砥砺前行,在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韩盼锋)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