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少些“抢吒儿”的浮躁,多些“产吒儿”的匠心

2025年02月18日17:26

来源:大河网

据媒体报道,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高开疯走”,创造中国影史新纪录。哪吒这个经典IP再度爆红,各地“抢吒儿”大战也拉开序幕。天津、安徽等地相继发文,自称哪吒故里。被誉为“中国哪吒文化之乡”的四川宜宾,也携哪吒行宫、龙太子“骸骨”等20余处哪吒实景“参战”。

截至2月17日,凭借强劲的票房表现,《哪吒之魔童闹海》在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总票房已突破120.52亿元,成功超越经典电影《狮子王》,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第10位,成为榜单上唯一的非好莱坞作品。这一成就的背后,是该片自1月29日上映以来,屡次刷新多项票房纪录的结果。伴随着“哪吒IP”的热度,各地文旅部门也按捺不住了。近日,天津、安徽、四川宜宾等地纷纷以“哪吒故里”自居,上演了一场荒诞的“抢娃大战”。“热闹争夺”的背后,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还不如说是急功近利的“贴牌式”文旅营销,折射出地方发展思维的浮躁与短视。

神话“上户口”,争的是流量而非文化。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高开疯走”之后,天津宣称哪吒是“河西陈塘庄人”,搬出《封神演义》和“天津话配音”佐证;安徽固镇将“九湾河”与小说中的地理细节强行对应,甚至考证出“陈塘渡”遗址;四川宜宾则以“中国哪吒文化之乡”为旗号,列举20余处哪吒实景地标,从龙脊石到还生阁,无不试图将虚构人物“实体化”。殊不知,哪吒只是一位神话人物,本无“户籍”,争抢故里无异于为孙悟空考证祖籍,逻辑上便站不住脚。各地心知肚明,却仍乐此不疲——无非是想借电影热度,将哪吒IP与本地文旅资源捆绑,收割短期流量红利。

文旅“快消品化”,暴露功利主义顽疾。其实,各地“抢吒儿”大战并非孤例。多年来,从争抢炎帝故里、李白故里、赵云故里,到为潘金莲、西门庆、秦桧“认亲”,地方文旅的“蹭IP”套路早已屡见不鲜。早在2010年,国家相关部门便叫停虚构人物故里炒作,但各地仍顶风作案。究其根源,还是“流量即经济”的思维作祟。天津陈塘庄景区游客激增60%,安徽固镇借哪吒雕像打造“网红墙”,宜宾酒店预订量增长34%——数据背后,是地方将文化符号“快消品化”的投机心态。这种“贴标签”式营销虽能短期引流,却难沉淀为真正的文化竞争力,甚至可能因牵强附会损害公信力。

讲好“哪吒故事”,传承文化精髓。“哪吒故事”的精髓,在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叛逆与突破。地方文旅若真想借势哪吒,更应学其精神内核,而非争夺虚幻的“出处”。比如,山西借《黑神话:悟空》推动古建旅游,靠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宜宾若以“哪吒文化体验馆”“主题游线”为切口,结合VR技术还原陈塘关场景,或能跳出“争故里”的窠臼。文化IP的价值,不在于独占,而在于共创。笔者以为,各地若能联手开发哪吒主题文旅带,或围绕“反抗命运”“少年英雄”等精神符号策划活动,远比“抢户籍”更有意义。

其实,哪吒的传奇,本是一场打破宿命的冒险,而当下这场“抢吒儿”大战,却暴露了地方文旅困于“宿命”的窘境——依赖蹭热点、造噱头的路径,缺乏深耕文化的耐心。若各地能少些“抢吒儿”的浮躁,多些“产吒儿”的匠心,中国文旅产业真正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风火轮”之路。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