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多地出台政策,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及体育活动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跑”起来,成为校园一道新风景。
“圈养”的坏处和“把课间还给孩子”的好处都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是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以及学生、家长的殷切期望,都希望还学生以课间,近日,许多地区打破中小学校课间学生活动受到限制的“圈养”现象,让孩子们“动”起来,这当然是好事,可是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整治学生被“圈养”现象,但是这样的现象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还有越演越烈之势,难道大众都懂的道理学校管理者却不懂吗?他们之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做出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事情,其实背后还有很多“后顾之忧”。
一些学校在课间正常活动及体育活动的管理上,其实有自己的窘迫。一方面是学校有升学成绩对课间休息时间的挤压的顾虑,另一方面学校有活动空间逼仄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的担忧,加上一些家长非理性维权给学校带来的困扰,以及社会负面舆情的推波助澜,让学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窘迫,于是就本能地觉得还是一“圈”了之省事,可是,学校怕学生出事被追责,采取这种因噎废食的“保险”办法,将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的摧残,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来看,这样的“惰政”管理必将贻害无穷。
学生“出圈”亟需学校“突围”,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携手合作,以及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理解、良性互动,同心协力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一是学校要拿出诚意,为学生课间正常活动及体育活动时间的放松创造条件,要制止部分教师拖堂现象,给予“学生‘闹’的生命力”时间上的保证;二是要开放更多的场地和设施,为学生有序“撒欢”提供空间上的支持,同时还有完善相应的安全保护机制,尽量为学生地玩耍保驾护航;三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要用法律厘清校园安全事故的责任边界,合理合法地对课间正常活动及体育活动的安全事故进行认定和责任分摊,若学校和教师已经尽到了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责任的,就不要再乱追责任,最后,家长对教师和学校也要有充分的理解信任,当孩子在课间尽情玩耍、嬉戏打闹出现磕碰争执的时候,要心平气和对待,依法依规积极沟通、理性维权。
孩子的笑脸是未来社会和谐的音符,愿把课间还给孩子,让欢声笑语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让课间的“嬉闹”留给孩子闪着金光的童年记忆,能够早日实现。(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浩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