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莫让“唯流量”抹黑企业行为肆意横行

2025年02月22日10:39

来源:大河网

自媒体运营者发布“黑稿”损害企业名誉;为博取流量散布不实消息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未经实际测评发布不实测评文章……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发布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否定和制裁“唯流量”抹黑企业行为,维护企业名誉。

“黑稿”横行、不实消息肆虐、虚假测评泛滥,这些乱象背后是部分自媒体运营者被流量和利益蒙蔽了双眼。他们为了吸引眼球、获取关注,不惜损害企业名誉,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的名誉,如同其生命线,是多年来通过诚信经营、优质产品和服务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一篇恶意“黑稿”、一则不实消息,就可能让企业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不仅会导致客户流失、市场份额下降,还可能引发股价波动、融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唯流量”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名誉权是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最活跃的主体,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土壤。客观的信用评价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让企业在公平、公正、法治的环境中竞争,才能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彰显了司法机关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决心。通过对“唯流量”抹黑企业行为的否定和制裁,为企业营造了一个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让企业能够安心经营、专注创新。

严惩“唯流量”抹黑企业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从企业角度来看,这直接保护了受损企业的权益,让企业在遭受名誉侵害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不仅能够挽回企业的经济损失,更能恢复企业的声誉,增强企业的市场信心。从网络媒体角度来看,这有利于规范网络媒体行为,引导自媒体运营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让他们明白,在追求流量和利益的同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信息传播更加真实、客观、有序。

当然,保护企业名誉权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企业自身也要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公众也应提高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不实信息,共同营造一个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法者,治之端也。”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保护企业名誉权的重要性,以法治之剑,斩断“唯流量”的黑手,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添砖加瓦,让市场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有序运行,让经济在良好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忠芳)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