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光芒不会轻易消失

2025年02月24日11:53

来源:大河网

2020年9月,陕西科技大学老师杨素秋挂职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副局长,最初诗情画意的构想是策划演出剧目、研习琴棋书画、宣传风景名胜,然而到岗之后,日常工作却是记住酒店后厨烟道清洗规范,熟悉新挖工地文勘进展,检查鼠药和垃圾摆放,答复12345市民热线投诉,回复人大政协关于文旅议案提案等。好在烦琐事务外,办成了任职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把一个图书馆一砖一瓦一书地搭建了起来。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座区级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及作者其中所感所得,期中我们看到一种新生与建构的力量使阅读的光从纸面一点一点透出。正如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序中所言,本书不是宏大叙事,读到的是一种文化生态,读到的是其中生长和挣扎的精神建构,一幅人文主义的肖像。

从选址、招标、装修、验收到选书、配书,杨素秋全程参与,她半夜翻身起床在网站上寻找专为儿童设计的自动饮水机,手绘十余米的窄长墙体效果图,“设计”波浪形台阶,一切只为心中理想的一座图书馆。书目是图书馆的基石。学者杨素秋有着长年阅读积淀、审美品位和对图书市场的持续关注,但书单选择需要跳过个人趣味知识结构,考虑大众需求,要专业性,也要普适性,再结合本区文化特色,增设碑帖、盲文、漫画、外文童书等特色书目。

为开书单,杨素秋不仅动用了身边朋友的资源,比如美学教授王耘、街头摄影师宋璐、野外科研工作者王焓、译者赵文、陈越等,更是让熟悉专业领域的朋友进行专项推介,如杨国庆推荐书法类,李亮推荐武侠类,夏目推荐漫画类,同时在互联网上对外公开征集书单,寻求更多公共意见,得益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广泛传播,福建师大章文哲老师列出电影学书目;天津大学王博老师专攻计算机与人工智能书籍;编剧范胜震主推趣味历史和西方诗歌;媒体人阿九的推介偏重于法律和政治;大专老师潘瑾力荐非虚构作品;独立编辑孟昆玉偏爱奇幻题材……杨素秋因在本地知名媒体“贞观”发文迅速“出圈”,引起了大众广泛关注,杨素秋在被《央视新闻周刊》采访时称之为公共选书人。

因此,最终成型的书单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是全国范围内爱书人集体的智慧,闪耀着人文主义者的光泽和趣味。书中讲述了很多荐书人的故事,他们也都是一个个爱书人,书中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精彩丰盈的人生。而在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引导中,他们都希望学生跳开应试教育的樊笼,通过阅读去感受眼前的生活,形成真正的个人趣味。

杨素秋的文字生活、活泼,有趣,她形容官场生态:“在官场不在意等级,就像在家长群坚持不给孩子报补习班,在高校不重视职称名号,都比较难”;描述办公室栗主任做年终总结:“像是为包子捏褶一样,一褶一褶推进”;说起高中生看到禁忌的书名:“陌生的词语电焊一样刺眼”;形容即将借书挂职:“我的脚下已经抽空,我的意见将消失在这层楼道。”她善于感受生活,表达生活,读者读来心知意会,本书也荣获多家知名媒体2024年年度十佳好书。

虽然任职在体制内,杨素秋一直警醒自己的身份,伺身其中,却又脱身其中。她把所有人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在大学,学生称呼她为素秋,而局里新来的年轻人称呼她“宝贝儿局长”。在等级分明的体制内,多数人“擅长把笑容和声调放在带刻度的容器里,面对上下级,精准地进行度量、增添、分配”。书中再现了官场生态,做起事来常常壁垒重重,让人心生叹息,我们在书中感同身受于作者的喜悦、悲愤和遗憾。从图书馆的选馆开始,到书目的甄选,她一路坚守甚至抗争,一直到挂职结束前,书目还面临全部取消的风险。然而,正是本书的写作最终挽救了书单,书中书外的故事有了相对完美的闭环。

几个月后,杨素秋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看见遥远的同伴。久美是一位喇嘛,他从来没有盖房子经验,自己琢磨着画图纸、搬石料、买家具,经费,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在川西的藏区草原上建造唯一的图书馆。杨素秋通过朋友王耘找到了久美。书末,她去来拜访久美,又巧遇王焓的科考基地。朋友们踏出的足迹在山间偶然碰触,举荐的书籍也在馆内相互致意。这是世间最好的回音。(王斌泉)

编辑:任昱炎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