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2月22日,为期40天的2025年铁路春运圆满收官,运输安全平稳有序,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5.13亿人次,同比增长6.1%,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4.15亿吨,同比增长5.4%,客货运量均创春运同期历史新高。
当一列列“钢铁长龙”承载着亿万归乡人的期盼穿越山川河流,当复兴号动车载着振兴密码飞驰在广袤大地,2025年铁路春运以5.13亿人次客运量、4.15亿吨货运量的双创新高,书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春注脚。这场流动的盛宴不仅是运输体系的压力测试,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展现,折射出中国在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经济运行等领域的深厚底蕴。
科技赋能,构筑一体式客运流通系统。铁路部门通过精准的运输系统论思维,将庞大复杂的春运分解为可计算、可预测、可调度的动态模型。构建世界最大高速铁路网并非简单叠加轨道里程,而是以“全国一盘棋”的智慧实现运力最优化配置。沪苏湖、集大原等新线打通区域交通“任督二脉”;185组复兴号动车组像精密仪器的齿轮嵌入运输网络;12306系统单日2162.6万张的售票记录,印证了智能算法对海量需求的数据驯服。夜间高铁编组的科学调度,普快、慢火车与公益列车的合理配比,形成层次分明、梯度接续的运输体系。这种将基础设施硬实力与数字治理软实力深度融合的科技交互,展现了中国智慧交通的深层逻辑,更是科技与人文共振的完美和声。
暖心服务,搭建流动春运“服务方程式”。在运力数据跃升的同时,服务质量的进化更值得关注。铁路部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出行体验:预约购票破解“抢票焦虑”,静音车厢守护舒心旅程,“铁路畅行码”实现数字赋能,热链餐食传递人间烟火。值得关注的是,89个车站的互联网订餐服务、32个地铁免检通道开辟的“最后一公里”,标志着服务边界正突破车站围墙,构建起立体化服务生态。而“文明引导员”的志愿实践与“我的铁路风景”文化传播,则是通过柔性管理将春运场所转化为公民素养提升的深度空间。
互联畅通,感受“物流春运”中的经济脉动。电煤运输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寒潮中的电煤专列点燃万家灯火,是货运4.15亿吨的突破性增长,揭示出铁路运输在经济循环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铁路已不仅仅是物流运输的通道,更是经济循环的网络。大秦铁路等货运通道的运能释放,构建起能源输送与产业间的深度链接;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行,为内外“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夯实基础,“八纵八横”、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无不展现着大国经济独有的运输智慧。
当复兴号的时速邂逅千年的驿站马蹄,当电子客票的二维码映照泛黄的家书墨迹,这场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人口大迁徙也落下帷幕,保持温度的同时拥抱速度,奉献与坚守护佑万家灯火。(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陆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