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2025年春运圆满落下帷幕,在这40天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90.25亿人次,这一数字创下历史新高,也让春运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成为观察中国民生百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生动诠释了大写的“民生”内涵。
春运数据,是民生需求的直观映射。从出行方式来看,公路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量占比高达85%,达71.7亿人次,远超铁路、民航总和 ,自驾出行的爆发,反映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出行方式更趋个性化,“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奢望,自驾已成为春运出行的“新刚需”。同时,铁路累计发送旅客5.14亿人次,民航客运量突破9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7.35%,国际航线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不同运输方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彰显出民生保障的多元化与精准化。
各地的交通枢纽则是民生服务的前沿阵地。营口东站作为区域交通的“毛细血管”,春运期间共发送旅客24.2万人次,同比增长2.1%,这一增长背后,是车站增设务工绿色通道、延长售票时间等一系列优化服务的举措,让这座小站也能承载起大流量,保障旅客顺利出行,体现了对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关怀。再看广铁集团,累计到发旅客1.45亿人次,刷新春运客流纪录,节前返乡客流相对集中,节后高峰出现在正月初七 ,节前节后不同的客流方向,反映出务工人员的迁徙轨迹,而广铁集团通过科学应对春运高峰,如强化客票数据分析、实施“一日一图”、发挥新线优势等,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尽显民生温度。
在春运期间,各地的暖心举措更是无处不在。全国多地车站设置“银发通道”,为老年旅客提供全程陪护,帮助他们解决出行难题;母婴候车室配备智能温控系统,为带婴幼儿的旅客创造舒适的候车环境;无障碍设施的全面升级,让残障人士出行更加顺畅。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实则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让每一位旅客都能在旅途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志愿者服务也是春运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全国50万志愿者活跃在各大枢纽,为旅客提供引导、帮扶等服务,他们的无私奉献,让春运旅途充满温情。
春运不仅是一次人口大迁徙,更是一次民生保障的大考。它考验着交通部门的运输能力、服务水平,也考验着社会各界对民生需求的关注与回应。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我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还是科技手段在春运中的广泛应用,抑或人文关怀的全面升级,都让春运不再是“艰难的跋涉”,而是充满温暖与希望的归乡之旅。
随着2025年春运的结束,我们期待未来的春运能在民生保障方面持续发力,让每一位旅客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安全,让春运这张大“民生”答卷,书写得更加精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吕金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