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某地针对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问题提出一系列减负措施,其中要求“严禁在考察考核、监督检查、起草文件等工作中,以各种理由要求地方单位起草初稿”,引发关注。
上级机关出台文件、起草报告理应需要基层参与,只有更好倾听一线声音,才能让政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才能夯实“落实的土壤”。但应当厘清的是,“基层的声音”不能代替“上级的思考”,具体的实践不能代替普遍的规律,区域的亮点不能代替政策的指导。上级机关需要在基层的广泛意见中总结提炼出务实管用、针对性强、可推广的智慧精华,继而形成政策,指导实践。
因此,应当谨防文稿起草“呼叫转移”。不能把上级布置给自己的任务,不经思考、不加研判,直接全文向下转发了事;不能把“工作重心向下”变成“责任压力向下”,喊号子多、撸袖子少,出卷子多、出点子少,在调研成果上奉行“拿来主义”,一梳理调研成果就向下面要数据资料;不能以“征求意见”为名,让基层干部“代想”问题、“代找”素材、“代写”报告,甚至反复提出修改要求……这些行为务必杜绝,如果在这上面搞起了“呼叫转移”,不仅徒增基层负担,挤压基层空间,更会形成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的不正之风,堕入“由官僚主义滋生形式主义”“用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的恶性“怪圈”。最终不仅基层干部意见大,也无法保障文件、报告等文字材料的质量,形成政策、推动落实等各个环节也就成了“沙滩上盖高楼”,贻误事业发展。
造成文字材料“呼叫转移”的原因多样。直接原因是懒政思想作祟,思想僵化、不愿费劲,当作为而不作为,碰到问题往上推、落实工作往下移,自己在中间“乐得自在”,做好“太平官”、捂紧“乌纱帽”。根本原因是政绩观存在偏差,写材料费时费脑费心,个别干部却不愿“费力”,以“尊重基层意见”做幌子,把“苦差事”转移给基层,基层干部碍于工作原因又“不得不接”,实际上却耗费了基层抓落实、服务群众的时间,增加了负担。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减负就需要取消文字材料的“呼叫转移”。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系统捋清基层单位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形成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保障有力的权责体系。要从上级机关抓起,以作风实带动文风清,从一文一会抓起、一人一事改起,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让公文“短实新”、真管用。要强化干部监督约束,真正把问责的“板子”精准拍到懒政怠政者头上,让“呼叫转移”者“吃苦头”,实现“精准问责一个,震慑警醒一片”,切实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竖起实干实绩风向标。(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周伯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