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其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一节尤为引人注目。从高额彩礼到低俗表演,从厚葬薄养到封建迷信,这份文件直击农村社会风气的痛点,为乡村文化振兴开出了一剂“猛药”。
《意见》提出,要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高额彩礼,这个让无数农村青年“望婚兴叹”的顽疾,早已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风气的缩影。在一些地方,彩礼动辄数十万,甚至出现“因婚致贫”的现象。爱情本应是两情相悦的美好结合,却被明码标价,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
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被赋予重任,要为农村适婚群体提供公益性婚恋服务。这无疑是个好信号,但光靠“牵线搭桥”还不够,更需要从观念上打破“彩礼越高越有面子”的陋习。毕竟,婚姻的幸福指数,从来不是用金钱衡量的。
长期以来,农村殡葬文化中“厚葬薄养”的现象屡见不鲜。老人在世时无人问津,去世后却要大操大办,甚至攀比谁家的葬礼更“风光”。这种扭曲的风气,不仅浪费资源,还助长了人情攀比。
殡葬改革的关键,在于倡导“厚养薄葬”的新风尚。与其在老人去世后大摆排场,不如在他们生前多尽孝心。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的推广,也为绿色殡葬提供了可能。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这才是殡葬文化的应有之义。
农村演出市场的低俗表演和封建迷信活动,一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毒瘤”。一些地方为了吸引眼球,不惜以低俗、庸俗的表演博取关注,甚至宣扬封建迷信思想。这不仅污染了农村的文化环境,还误导了村民的价值观念。
《意见》提出,要规范农村演出市场,深入整治低俗表演活动,同时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反对封建迷信。这一举措可谓对症下药。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更需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只有铲除低俗文化和封建迷信的土壤,才能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移风易俗,看似是改变一些陈规陋习,实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一场持久战。它需要政策的引导,更需要村民的自觉参与。从高额彩礼到殡葬改革,从低俗表演到封建迷信,每一项改革都关乎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意见》的出台,为乡村移风易俗提供了政策支持,但真正的改变还需要从每个人的观念开始。只有当“新风尚”成为村民的自觉选择,乡村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移风易俗,正是这场振兴战役中的“软实力”之战。从高额彩礼到低俗表演,从厚葬薄养到封建迷信,每一项改革都关乎乡村的未来。让我们期待,在这场文化攻坚战中,乡村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胡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