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医生称DeepSeek有三甲医院专家水平#与#湖南严禁用 AI 生成处方#双双登上热搜,引发大众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讨论。一边是AI技术在医疗场景中崭露头角,展现出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另一边是监管部门对AI处方亮起红灯,背后是对医疗责任与安全的谨慎考量。那我们应该报以何种态度来看待AI开处方呢?
不可否认,AI在医疗领域的潜力不可小觑,给大众带来了许多便利。AI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数据,并根据患者的病历信息生成初步的诊疗方案和处方建议。对于常见病、慢性病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疾病,AI就可以快速生成合理的处方,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处理复杂病例。浙江省中医院就通过AI助手WiNEXCopilot,将病例分析和处方生成的时间缩短近一半,医生可以更专注于与患者的沟通和诊疗决策。
AI也为患者参与健康管理提供了新途径。大多数患者本身并不具备相对专业的医疗知识,在遇到一些常见疾病时,AI 问诊平台更是成为患者求医问药的得力帮手。身体突发不适,又不便立刻前往医院时,患者只需在手机上输入症状描述,AI 便能迅速筛选出可能相关的病症信息,并给出初步应对措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AI可以就依据患者输入的症状、过往病史,结合海量医学案例,生成初步处方供参考,这些都能使得患者在没有专业医生的帮助下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但同时,我们更要抱有谨慎的态度来看待。AI生成处方责任归属仍有存疑,根据《执业医师法》,处方权必须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医生行使,而AI作为工具,无法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自然也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处方权。一旦AI生成的处方导致医疗事故,责任应由谁承担?是AI开发者、医院,还是使用AI的医生?这些问题尚未在法律层面得到明确解决。而且,AI处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赖于训练数据的质量。AI 系统的准确性依赖大量高质量训练数据和算法优化,面对复杂病例和患者个体差异,仍存在局限性,“AI 幻觉” 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医疗的人文性也是不可被替代的。医疗不仅是科学,有时也是一门艺术。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不仅依赖医学知识,还需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心理状态及社会背景进行综合判断。当患者隐瞒关键症状,是需要医生从患者细微表情、肢体语言中洞察病情的,这些 “模糊判断” 场景,是AI难以应对的。中医诊疗也强调“望闻问切”,需要医生通过面对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而AI仅能基于患者描述的信息进行分析,容易因信息不全或偏差导致误诊。
在医疗行业,“0” 错误容忍度是铁律,是关乎患者生命安全的大事。涉及医疗问题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的确,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为医疗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以惊人的速度全方位渗入医疗领域的各个角落。然而,哪怕AI浪潮催促着我们大步快跑,可在关乎生命的医疗服务面前,在一张张决定生死的药方时,切不可盲目跟风、一味求快。患者走进医院、寻求医疗救助,所求的是生命得以延续,是健康能长久相伴,相比于治疗的速度,患者最终想要的生命的长度。无论AI多么强大,在医疗的每一个关键决策点一定要慎之又慎,必要时放缓脚步,宁慢勿快。医疗之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人命关天。(黑龙江大学 支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