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期间,铁路部门组织一系列“非遗”进车站、传统文化上高铁等活动,引得众多旅客纷纷驻足观看,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充实了归乡旅途,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在社会层面引起广泛关注。
高铁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便利了旅客出行,拉近了时空距离,是集创新、高效、便捷、舒适为一体的“亮丽名片”,传统文化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众多光环的加持,当“内敛”的传统文化搭上“外向”的高铁,也许会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高铁的快速便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偏远地区的村镇人口去趟县城、省城就是“出远门”,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也极其有限,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平平安安回到家是全家共同的期盼。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铁的快速便捷使人们能够更容易跨越地域限制,“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等古人想象中的词句逐步成为现实,高铁沿线的人们流动性大大增强,各地的文化传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
中国高铁发展的背后有传统文化带来的内生力。中国高铁历经多年时间发展,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取得了从“零”突破到世界高铁里程最长、安全系数最高等众多耀眼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内生动力。众所周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意味着个体应当自立自强、积极进取,不断克服困难,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现代的社会实践中都能见到其身影,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都深深受此影响,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连绵五千年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铁作为对外交往的“亮丽名片”持续增强传统文化自信。中国高铁的发展,不仅在国际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大大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人们感受到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也与日俱增。特别是近段时间火爆的“哪吒2”“黑神话:悟空”不仅在国内受到国人的追捧,在国际上也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中华传统文化必将持续迸发出时代的光彩。
当传统文化搭上高铁,不仅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简单结合,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融合与创新。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出行体验,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在未来,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中华传统文化将走得更远、更出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