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撕破非法广告“画皮”,守护健康消费“净土”

2025年02月26日11:04

来源:大河网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了这种心理,通过夸大的广告,诱导消费者“入坑”。在网络上有一些冒充药品的食品或保健品,这些产品并不具有药物同等的功效,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延误病情。

在信息传播如洪流般迅猛的当下,非法广告却如隐匿在暗处的毒瘤,肆意侵害着消费者的权益。从网络到传统媒体,从城市到乡村,非法广告无孔不入,让无数消费者在不经意间掉进陷阱,尤其是在健康养生领域,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屡见不鲜,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消费者自身的心理弱点与信息不对称是首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健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旦身体不适,焦虑与恐惧会迅速占据上风,让理性判断失衡。像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改善健康的愿望强烈,农村老年群体受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限制,面对复杂广告,难以辨别真伪,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非法广告的操作手段堪称诡谲多变,令人防不胜防。不法分子精准把控消费者心理,利用网络视频包装虚假宣传。伪造新闻演播室场景,盗用主播形象,以“爆炸性消息”吸引眼球;借“老板娘”“厂长”等身份做出“包通”“包有效”等虚假承诺,诱导冲动消费;更恶劣的是请“专家站台”,吹嘘产品包治百病,通过上门献殷勤、免费旅游等手段洗脑消费者。

法律法规监管存在疏漏,也使得非法广告得以肆意妄为。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禁止非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但网络广告传播快、范围广、隐蔽性强,监管部门难以全面监管,致使部分非法广告逃脱制裁,在市场上横行。

消费者保护意识的欠缺,同样是非法广告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很多消费者受非法广告侵害后,因缺乏维权知识和勇气选择忍受,这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部分平台和媒体为追求短期利益,广告审核不严,未履行社会责任,为非法广告传播开了方便之门。

要遏制非法广告,需要各方合力。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监管方式,严格审查广告,严惩违法者;平台和媒体要强化社会责任,提高审核标准,从源头杜绝非法广告;消费者自身要增强辨别和维权意识,学习相关知识,不被虚假宣传迷惑,及时举报问题广告。

唯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才能彻底斩断非法广告的黑手,营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在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础上,安心地追求健康与美好的生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忠德)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