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守护粮食安全,让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月26日17:00

来源:大河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保障粮食安全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战略定力。

粮安天下,地载千秋。当全球粮食贸易版图持续震荡,当极端气候灾害频发成为新常态,当诸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愈发凸显出深远的战略考量。从“藏粮于地”到“藏粮于技”的政策演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稳步增加,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中国式粮食安全观的时代嬗变——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数字背后,跃动着科技兴农的时代脉搏,升腾着永续发展的文明智慧。

耕地保护是永续发展的战略根基。黑土地保护立法开创世界先河,盐碱地土壤改良技术突破国际难题,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耕地保护的新范式。在东北平原,激光平地技术使万亩稻田实现“水平如镜”;在黄泛区,“暗管排盐”技术让千年盐碱地飘出麦香。数字农业系统实时监测着全国耕地的“健康指数”,卫星遥感构建起耕地保护的“天网系统”,这些科技创新正将“耕地红线”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守护行动。

播种面积是粮食安全的动态防线。在华北平原,北斗导航播种机以厘米级精度穿梭田间;在江南丘陵,无人机播种让梯田重焕生机。现代农业技术正在破解“山地种粮难”的千年困局,智能装备推动播种效率实现几何级增长。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9亿亩,比上年增长0.3%,连续5年保持增长……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坚实支撑,也是北斗农机终端突破90万台的科技赋能,更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释放出的巨大潜能。

质量提升是产能跃升的核心动力。一是种业振兴行动交出亮眼答卷。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尤其杂交水稻技术持续领跑全球,真正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二是土壤改良技术突破带来革命性变化。目前,我国缓控释肥行业发展前景展望,微生物菌剂让板结土壤重获生机,纳米控释肥料使化肥利用率突破60%以上。三是迪拜沙漠中种出中国杂交水稻,出现“人造绿洲”,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走进非洲粮仓……这些跨越地理界限的绿色奇迹,充分彰显着中国农业技术的世界贡献。(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