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市场上,“儿童食品”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从儿童奶粉、儿童饼干到儿童酱油等,各类打着“儿童专用”旗号的食品琳琅满目。营养专家提醒,家长们在选购时应保持理性,切勿盲目跟风。
眼下,在各大商场、超市里,儿童食品专柜随处可见,专柜里的各种儿童食品琳琅满目,包括儿童牛奶、儿童面条、儿童酱油、儿童水饺等等,可谓是应有尽有,而且很受年轻父母的青睐。
为何儿童食品会受到年轻父母的追捧呢?笔者以为,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商家对儿童食品夸大宣传使然。商家在对儿童食品的宣传和推销上,采取夸大、吹嘘的方式,故意夸大儿童食品的营养价值,从而吸引年轻父母慷慨购买。二是年轻父母对儿童食品存在过度依赖。许多年轻父母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开始以儿童食品为主食,而把日常生活中的大米、粗粮等主打食品置之一边,这无形之中使得儿童食品市场更加火爆。
但据食品专家分析,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儿童食品并无什么特别,在营养成分和配料上几乎与成人食品毫无差异,但在价格上儿童食品却往往要高出成人食品一两倍甚至十多倍。如某品牌300g装的儿童水饺,有虾皇系列、虾仁胡萝卜和儿童馄饨三种不同包装,价格为19.9元至34.3元不等。在该柜台旁摆放的同品牌普通水饺,1kg装的价格为12.9元,在分量多了不少的情况下,价格远低于儿童水饺。可见,不少商家是在打着“儿童”标签忽悠消费者。
因此,笔者认为,防范“儿童食品”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还需双管齐下。一方面,食安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儿童食品”标准体系,提高准入门槛,引导“儿童食品”产业从发展中规范到规范中发展。另一方面,食安部门要加大对儿童食品知识的普及力度,多渠道加强对家长的营养知识教育,让家长理性挑选真正适合孩子食用的食品。
同时,还需提高消费者的科学素养,引导消费者学会理性消费,切莫轻信商家的“障眼法”虚假宣传,而盲目购买“儿童食品”,不仅被收割了“智商税”,而且又不利于儿童的饮食健康。
此外,市场监管、消保委等监管职能部门也应加强监管执法,针对打着“儿童”标签忽悠消费者购买儿童食品的不法行为,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多种处罚机制,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禁业代价”。如此,消费者才能避免被“儿童食品”收割“智商税”。(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井夫)